岳飞死后,家人被放逐福建、广东等偏远地区,不得参与科举、经商,也不能种田自养。所幸宋高宗下令当地官府给予岳家很少的口粮与零用钱,让岳家人不至于饿死。但这时却有人落井下石,欲将岳飞后代全部饿死。 一提起岳飞,大家心里都是“精忠报国”四个大字,还有那句“莫须有”的千古奇冤。但我们往往只关注到英雄之死,却很少去想:他死了,他那一家老小怎么办? 风波亭冤案,岳飞、长子岳云、部将张宪一同遇害。这还不算完,秦桧那帮人,是铁了心要“斩草除根”的。 岳飞的妻子李氏,还有剩下的几个孩子,按当时的律法,也得一起陪葬。 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有个人站了出来。谁?韩世忠。就是那个敢当面质问秦桧“’莫须有’三字何以服天下”的硬骨头。 韩世忠拼死上书,为岳家求情。也许是宋高宗赵构也觉得做得太绝,面子上挂不住,也许是韩世忠的面子够大,最后改判了:流放。 流放到哪?岭南。搁现在就是福建、广东一带,在南宋时,那可是妥妥的“偏远地区”。 但这流放,可不是换个地方住那么简单。朝廷下了死命令,就是标题里说的:岳家后人,不准参加科举,不准经商,甚至不准买田种地自给自足。 那怎么活?赵构倒也“仁慈”,他下了道旨,让当地官府,每个月给岳家一点点粮食和零花钱。 这一点点,真是“很少的口粮”。 目的很明确:饿不死你,但也绝对让你活不好。这就是皇家的“恩典”,冷冰冰,还带着血腥味。 然而,就在岳家人靠着这点“低保”勉强吊着命的时候,那个“落井下石”的人,出手了。 这个人,或者说这股势力,就是以秦桧为首的“议和派”余党。他们觉得,只要岳飞的种还在,就是个威胁。万一哪天翻案了,自己不就完了? 他们盯上了岳飞的第三个儿子,岳霖。 当时,一封密令发出,要缉拿岳霖。这道密令,就送到了一个叫贡祖文的将领手里。 贡祖文是谁?他是岳飞的莫逆之交。秦桧这帮人,可能是想借刀杀人,也可能是想试探贡祖文的立场。 这下,皮球踢到贡祖文这儿了。 贡祖文的选择,让我们看到了什么叫“义薄云天”。 他接到密令,没有半点犹豫,立刻派亲信南下,不是去“抓”,而是去“救”! 他必须抢在秦桧其他鹰犬发现之前,找到岳霖。 根据史料记载,贡祖文的人找到岳霖时,这个十几岁的孩子正躲在荒郊野岭的草丛里,又惊又怕,还生着重病。 贡祖文马上把他接到军中,请最好的郎中给他治病。等岳霖病好了,贡祖文知道军营也不是久留之地。他做了一个惊人的决定:上书辞官。 他不当这个官了! 他带着岳霖,从此归隐,辗转多地,最后隐居在曲阿县柳塘。他把岳霖当作自己的亲儿子抚养,教他读书识字,传他武艺兵法。他倾尽所有,就为了保住岳飞这一丝血脉。 这一保,就是近二十年。 直到公元1162年,那个一直不敢给岳飞平反的宋高宗死了。新皇帝宋孝宗赵昚即位。 宋孝宗是个“主战派”,他需要岳飞这面旗帜来凝聚人心,更何况,当年岳飞曾因为建议高宗早立储君而得罪了高宗。这份“旧情”,宋孝宗记着呢。 新皇刚登基,立刻下旨为岳飞平反昭雪。 岳霖终于可以堂堂正正地走出来了。贡祖文抚养英烈后裔的事迹,也传遍了天下,被奉为美谈。岳霖后来也入了朝,官至朝清大夫,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搜集整理父亲岳飞的遗事,让后人永远铭记。 故事到这里还没完。 岳霖为了报答贡祖文的救命和养育之恩,当众宣布:岳、贡两家,从此同宗同脉,情同手足。 正因为这个决定,岳家和贡家留下了一条祖训:两家后人,永不通婚。 这不是什么仇怨。这恰恰是最高规格的感恩。因为,在宗法社会里,只有亲兄妹、亲姐弟,才不能通婚。 这一个“不通婚”的规矩,把两家人的血脉,永远绑在了一起,比亲兄弟还亲。 我们再回头看那个标题。 宋高宗的“不饿死”,是一种冰冷的政治算计。秦桧党羽的“落井下石”,是小人的赶尽杀绝。 但在这种极致的黑暗里,我们看到了韩世忠的“一问”,看到了贡祖文的“一救”。他们押上自己的身家性命,去守护一份公道。 英雄倒下了,但守护英雄的那份“义”,没有倒。 历史的残酷在于“莫须有”,而历史的温暖,也在于这些不顾一切的“真情义”。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