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赞]印度:苹果8条产线从中国搬到印度后,印度拿出1961年法律,说苹果不能只交印度的税,而且全球营业额的总税收… (信源:新浪网——苹果游说印度修改所得税法以避免生产设备征税) 当全球科技巨头苹果正雄心勃勃地将8条iPhone产线从中国迁至印度,试图在这片南亚土地上开拓新的制造业版图时,一场突如其来的税务风波却让其陷入了两难境地。 印度税务部门搬出 1961 年的《所得税法》,要求苹果不仅要缴纳印度当地的税,还得按全球营业额报税,这一消息犹如一颗重磅炸弹,在全球商业界激起千层浪。 苹果对印度的投资,曾被视为一场双赢的盛宴。2022年以来,在全球产业链调整、中美关系变化以及印度“印度制造”政策的吸引下。苹果将8条核心产线迁至印度,富士康和塔塔集团更是砸下50多亿美元建厂。 莫迪政府也抛出了2300亿卢比补贴和税收优惠等橄榄枝,力图将苹果打造成“印度制造”的旗舰样板。按照计划,苹果希望到2025年,印度生产的iPhone能占全球总量的25%。 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却很骨感。产线刚投产,印度税务部门就给苹果送来了一份“惊喜账单”。根据印度对1961年《所得税法》的理解,苹果向代工厂提供高端设备的行为被认定为“对生产流程的实质控制”,需按全球利润课税。 若按苹果2024财年3830亿美元全球营收计算,潜在税负高达41亿美元。这对于在印度投资还未回本的苹果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打击。 事实上,印度的这种“养肥了再割”的策略早有先例。此前,印度对英国F1赛事、德国奔驰等外资企业都曾用过类似手段。 而这次对苹果的出手,更是让众多外资企业感到寒心。苹果高管近几个月频繁往返新德里游说,甚至提出“设备关联交易豁免”方案,但印度财政部以“维护税收主权”为由强硬拒绝。 印度此举背后,有着其自身的考量。一方面,2025年印度财政赤字率飙至GDP的7.3%,卢比汇率持续下跌,外资不断抛售国债,对苹果这类全球利润丰厚的企业课税,成了快速填补国库的“捷径”。 另一方面,印度试图通过税收工具重新分配全球化红利。印度不愿只做廉价代工基地,而要争夺全球价值链的税收分配权。当苹果将生产设备所有权保留在总部,仅让印度代工厂使用设备时,印度视为“利润转移”而非单纯的技术合作。 但从苹果的角度来看,这种“税收追溯”无疑打破了企业在印度投资的预期。企业是基于政府提供的法律和政策环境才来投资的,如今政策突然变脸,让苹果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境地。撤资意味着数十亿美元打水漂,妥协则可能开启无休止的税务勒索。 不仅如此,苹果在印度的发展还面临着诸多其他问题。尽管印度的劳动力成本相对较低,但印度工厂的良品率仅 85%,比中国低 13 个百分点,这意味着每生产100部iPhone就有15部需要返工。 而且,印度的供应链配套也远不如中国,其工厂70%的零部件依赖进口,其中60%来自中国。此外,印度的基础设施落后,政策执行不稳定,地方政府和中央政府有时会“闹矛盾”,这些都给苹果的生产和运营带来了很大的挑战。 苹果的遭遇,也给其他想在印度扩张的外资企业敲响了警钟。越南、印尼、马来西亚等国也在积极抢着承接制造业转移,它们的政策更灵活,执行效率也更高,对企业更有吸引力。 如果印度不能解决自身存在的问题,改善投资环境,那么它想要成为“下一个世界工厂”,恐怕只是一个美好的愿望。 目前,苹果还在与印度政府进行沟通和协商,试图找到一个解决办法。但这场博弈最终的结果如何,还尚未可知。不过可以肯定的是,这件事将会让全球企业在评估印度市场时,更加谨慎。而对于苹果来说,其在印度的投资之路,注定不会一帆风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