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赞]曾撕毁中国数百亿港口合约、转身投入英日怀抱,如今项目烂尾经济受挫、就业崩塌,这个非洲小国终于明白:离开中国,发展之路根本走不通! (信源:人民日报——继续从与中国的合作中受益”——访坦桑尼亚总统哈桑) 在坦桑尼亚的海岸线上,一片本该为未来轰鸣的土地,如今只剩下风声与锈迹。那些提前运抵、准备打造“非洲深圳”的工程机械,在六年的海风侵蚀下,凝固成了一座座沉默的雕塑。 这片铁锈,是巴加莫约港停摆之梦的纪念碑,它不仅记录了虚度的光阴,更刻下了两份无比沉重的账单——一份写在经济报表上,另一份则烙印在国际信任的天平中。 错误转向带来了可见的经济代价,由国家发展和年轻人前途共同承担。直观体现于宏观数据:2018年坦桑尼亚GDP增速7%,被誉为非洲明星;港口项目搁浅后经济失速,2022年增速腰斩至4.7%。 这串冰冷的数字背后,是无数滚烫而破碎的梦想。项目承诺的近十万个就业岗位,本是缓解该国15%高位青年失业率的甘霖,却最终化为镜花水月。 更深层的困境在于,这次停滞让坦桑尼亚陷入了“守着金山要饭”的悖论。该国蕴藏着丰富的天然气,出产顶级的咖啡和腰果,但没有一个现代化的深水港,这些宝贵的资源就无法高效地进入全球市场,生生被高昂的物流成本困死在了内陆。 与此同时,邻居家的发展快车却在飞驰:吉布提在中国援建的港口与自贸区加持下GDP翻番,肯尼亚的蒙内铁路也让其经济常年保持高速增长。这番对比,无疑让坦桑尼亚的这份经济账单显得愈发刺眼。 比经济损失更值得深思的,是一份无形的信任账单,它源于对国际合作规则的根本性误读。悲剧的转折点,在于坦桑尼亚时任政府将一份商业投资合同,错判为一场有损主权的政治博弈。 中方提出的99年港口运营权,本是全球超大型基建项目中,投资方为收回百亿美元成本而通行的商业条款,却被时任总统马古富力斥为“一个醉汉才会签的合同”,并以此为由单方面撕毁协议。 然而,当坦桑桑尼亚满怀期待地转向西方时,却发现天平变得更加失衡。英国谈判代表不仅提出了比中国更长的运营权要求,还搬出了严苛的欧盟环保标准作为壁垒,无形中大幅推高了建设成本与门槛。 而另一位“新朋友”日本,则在超大型基建领域显得力不从心,几年间连一份可行的施工方案都未能拿出,其承诺更像一张无法兑现的空头支票。 这一系列遭遇戳破了西方的美好叙事,也让坦桑尼亚明白,当初推开的是一个务实的建设者,迎来的却是精于算计的说客与能力不足的观望者。这份因误判而付出的信任代价,远比金钱更为惨痛。 在这场代价高昂的试错中,一段跨越半个世纪的深厚情谊似乎也被短暂遗忘了。这份友谊的基石,正是那条在非洲大陆上延伸了1860公里的坦赞铁路。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在自身尚不富裕的情况下,派出数万名工人,在毒蛇猛兽出没的恶劣环境中,为坦桑尼亚凿出了一条“自由之路”。这份恩情,早已超越了简单的援助,化为民间代代相传的记忆。 这份情谊也体现在像林小俊医生那样,祖孙三代扎根非洲、亲手为600多名坦桑尼亚老人带去光明的具体行动中。 这份被忽视的历史信任,让如今的“回头路”走得异常沉重。2021年哈桑总统上台后,坦桑尼亚开始努力修复这段关系。谈判虽然重启,但代价已经产生:据估算,项目成本将凭空增加20亿美元,完工日期至少要推迟到2027年。 好在,新的合作正在萌芽。中国援建的光伏电站点亮了村庄,升级的通信网络连接了世界,而中、坦、赞三国近期签署的激活坦赞铁路的备忘录,更是将历史与未来紧紧相连。两国贸易额攀升至88.8亿美元,中国也连续九年成为其最大贸易伙伴,数据证明了纠错的价值。 最终,海岸线上的铁锈或许会被新的混凝土与钢铁覆盖,但它所代表的那堂课,将永远刻在坦桑尼亚的国家记忆里。 它警示着所有发展中的国家,机遇的选择关乎国运,而真正的伙伴,不是那些画出最美蓝图的人,而是那个愿意卷起袖子,陪你一起在泥泞中实干的人。弯路虽苦,但只要把稳舵盘,东非明珠的梦想,仍有再次点亮的可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