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疯了22年,她瘫了27年,却活成了爱情最该有的样子 他疯癫了22年,她瘫痪了27年,日子过得捉襟见肘,可这对夫妻,却活成了很多人一辈子都羡慕不来的模样。说的就是王元化和张可,一对在风雨里互相搀扶,把苦难熬成温情的伴侣——在王元化的人生里,除了母亲,妻子张可就是他唯一的光。 1920年出生的王元化,是妥妥的“清华子弟”,父亲留过洋,在清华当老师时和陈寅恪、王国维是同事。他在清华园里待了十年,耳濡目染下,成了个满腹诗书的青年。父亲本想送他出国留学,可抗战爆发后,这个有血性的年轻人哪儿坐得住?偷偷加入地下党,还在平津流亡同学会当起了编剧,一心想为国家出份力。 缘分这东西真的很奇妙,1940年代初,王元化听说暨南大学演剧队来上海演出,闲来无事去看热闹,没想到一眼就瞅见了人群里的张可。那姑娘眉清目秀,齐肩短发衬得脸庞干净利落,穿一件素色旗袍,料子普通却难掩气质,王元化的心一下就被勾住了。后来他才知道,张可也是名门出身,18岁就跟着老师李健吾翻译奥尼尔的剧本《早点前》,还亲自演女主角,既懂文学又爱戏剧,和他简直是同频共振。 更巧的是,王元化认识张可的哥哥后,发现两人都痴迷鲁迅,每次凑在一起讨论,张可总在旁边静静听着。一来二去,张可也渐渐喜欢上这个真诚直率的年轻人,1948年3月,两人在上海结了婚。婚礼上那句“无论贫穷疾病,不离不弃”,后来成了他们一辈子的誓言。 婚后的日子简单又踏实,王元化生活上是个“甩手掌柜”,家务全靠张可打理,他只管埋头工作挣钱;偶尔拌嘴,急脾气的王元化吵得脸红脖子粗,张可总是笑着不接话,气也就慢慢消了。可安稳日子没过几年,1955年“反胡风”运动席卷全国,王元化因为推荐过胡风的书,被抓了起来。 那段日子,张可带着孩子过得苦不堪言,有人逼她揭发丈夫“罪行”,见她不吭声,竟抄起厚书砸她的脸,鲜血从嘴角流出来,她硬是咽了回去——她怕丈夫知道了会崩溃。而狱里的王元化,有人劝他认个错就能从轻处理,可他认死理,说“没有证据的事,我不能瞎承认”,最后被定为“胡风分子”,开除党籍,降了六级。 1957年王元化出来时,人已经垮了,得了严重的精神病,经常胡言乱语,甚至光着脚跑到大街上乱喊。张可没有一句怨言,每天把他哄回家,帮他擦脸洗脚,夜里守在床边怕他乱跑。她试过偏方,读心理学书,都不管用,最后想起丈夫爱读书,就拉着他一起翻译莎士比亚的著作。没想到这招真管用,王元化一谈起书本,眼睛就亮了,还能指出译本里的不足,慢慢从混沌里走了出来。为了给丈夫补身体,张可卖了自己的首饰;丈夫视力下降,她四处求人找专家看病,连王元化的父亲都被这对夫妻打动,过来帮忙照料。 可命运偏要反复捉弄,1966年,王元化又被打成“历史反革命”,再次隔离审查,精神病复发得更厉害。还是张可,一点点陪着他,又一次把他从深渊里拉了回来。好不容易熬到1979年,以为苦日子到头了,张可却突然中风,虽然捡回一条命,却丧失了阅读能力,只能说简单的话,半边身子动不了。看着瘫痪在床的妻子,一辈子硬气的王元化,第一次嚎啕大哭。 从那以后,换王元化来照顾张可。以前张可把他当孩子疼,现在他把张可当宝贝护着:每天帮她擦身、喂饭,给她读诗讲故事,牵着她能动的手慢慢散步。就这么细心照料着,张可活到了87岁。她走后没多久,王元化也病了,他跟家人说“要是我晕过去了,别抢救,我想早点去找你张阿姨”。2008年,距离张可去世两年后,王元化也走了。 每次想起他们的故事,都觉得鼻子发酸又心头一暖。这世上哪有什么天生的神仙爱情,不过是你难的时候我陪着,我垮的时候你撑着,把“不离不弃”四个字,刻进了一辈子的日子里。他们吃过的苦比黄连还涩,可感情却比蜜还甜,这样的爱情,才是真的让人羡慕啊。希望在另一个世界,他们能没有病痛,安安稳稳地再爱一辈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