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亲完它就缩着跑?!Science|我国科学家破解百年神经通信争论

转自:生物谷

我们的每一次思考、感知和动作,都离不开大脑中神经元之间的“悄悄话”,而传递这些“悄悄话”的关键,就是突触囊泡(SV)。这些微小的“神经快递员”会装载神经递质,在动作电位触发下与突触前膜融合、释放内容物,完成神经元间的信号传递。

可几十年来,科学家们一直争论一个关键问题:这些“快递员”完成投递后,是短暂“亲吻”膜就离开(“即吻即离”模型),还是彻底融入膜中(“完全坍塌”模型)?

如今,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研究团队联合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研究团队,用一项“时空双精”的技术破解了这个难题。他们开发出时间分辨细胞冷冻电子断层扫描(cryo-ET)技术——既能在纳米尺度看清囊泡的3D结构,又能以毫秒级精度捕捉动态过程。实验中,研究人员给培养的大鼠海马神经元装上“光控开关”(转染ChIEF通道视紫红质蛋白),用激光触发动作电位后,在0到300毫秒内精准冷冻突触,最终拍下了1000多张完整兴奋性突触的“高清动态图”。

在突触前的“活跃区”(神经递质释放的关键区域),研究团队首先发现了两类“快递员”:直径约29纳米的“小囊泡”和41纳米的“大囊泡”,它们还能分成七种状态——锚定(大/小)、半融合(大/小)、孔开放(大/小)和Ω形(仅小囊泡)。更关键的是,当用药物(CNQX)让神经网络“休眠”后,小囊泡数量明显减少;而用破伤风毒素(TeNT)切断SNARE蛋白(帮助囊泡与膜融合的“分子胶水”)后,小囊泡直接消失了,这说明小囊泡的形成离不开正常的神经活动和融合机制。

接下来的“动态电影”更令人惊叹:静息时,大囊泡像“待命快递员”一样锚在突触前膜上(对接状态);动作电位触发后4毫秒内,它们就变成“半融合状态”——像轻轻“亲吻”了一下膜(预置步骤);很快,这些“亲吻”的地方会形成一个约4纳米的“小通道”(脂质融合孔),孔的两侧还能看到SNARE复合物的痕迹,神经递质就是从这个“通道”里释放出去的。

更神奇的是,释放完的大囊泡会迅速“瘦身”,表面积缩到原来的一半,变成小囊泡;到70毫秒时,大部分“瘦身”后的小囊泡会从膜上脱离(“跑离”步骤),只有少数会彻底融入膜中;100毫秒后,“跑离”的小囊泡会移到囊泡簇的外围,而之前被撑开的突触前膜,则通过“超速内吞作用”快速回收。整个过程像一套精密的“纳米级流水线”。

这套“亲完收缩就跑(kiss-shrink-run)”的机制,终于给百年争论画上了句号:它既不是简单的“即吻即离”,也不是完全的“坍塌融入”,而是结合了两者的优势——“亲吻”释放递质保证效率,“收缩跑离”快速回收囊泡,同时少数“坍塌”的囊泡还能通过内吞补充膜结构。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大脑神经信号传递又快又准:一个动作电位触发后,4毫秒就能启动释放,70毫秒完成囊泡回收,100毫秒修复膜结构,让“快递员”能快速循环,支持高频的神经通信。

更重要的是,研究团队开发的这套技术,还为脑科学研究提供了新工具!今后可以用它观察不同疾病状态下突触囊泡的变化,比如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病患者的神经传递是否出了“快递故障”。正如团队在论文中所说,这套方法为“在纳米尺度和毫秒精度下研究细胞内的膜动态和分子互动”打开了新思路。

参考文献:

Chang-LuTaoetal,"Kiss-shrink-run"unifiesmechanismsforsynapticvesicleexocytosisandhyperfastrecycling,Science(2025).DOI:10.1126/science.ads79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