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就在刚刚 中美两国共同宣布 10月25日,中美在马来西亚吉隆坡展开今年第5次经贸

就在刚刚 中美两国共同宣布 10月25日,中美在马来西亚吉隆坡展开今年第5次经贸谈判,此前两国已在日内瓦、伦敦等地交流多次。美方4月威胁加征125%关税,9月又对中国企业搞科技限制,中方随即收紧稀土出口反制。 中方代表李成钢,熟悉国际规则的老将;美方由财长贝森特带队,财政系统出身,更关注经济实际影响。首日闭门会谈持续七小时,议题密集,但进展未公开。外界只能从此前动作中拼凑线索:这根本不是“和谈”,而是一场“边打边谈”的战略消耗战”。 今年4月,美方突然抛出“125%关税”威胁,虽未完全落地,但已引发市场震荡。更关键的是,美国一边对中国加码,一边对72国大幅降税至12%,赤裸裸的“双标”操作,被批评为转嫁国内通胀与产业困境的“甩锅”手段。结果呢?美国自己先扛不住了——沃尔玛部分商品涨价超40%,洛杉矶港物流成本飙升,彼得森研究所警告:长期实施将导致180万岗位流失。 9月,战火转向科技。美国联合荷兰,连ASML的DUV光刻机都纳入管制,几乎堵死中国获取先进制程设备的通道。133页的禁令清单,像一张细密的网,试图锁死中国半导体的未来。 但中国也不是被动接招。9月中旬,稀土出口管控收紧,瞬间击中美国软肋。全球85%的稀土加工在中国,F-35战机、导弹导航、新能源电机都离不开这些“工业维生素”。消息一出,洛克希德·马丁部分生产线暂停,雷神股价跳水,五角大楼紧急开会评估供应链风险。 更戏剧性的是,就在谈判前,特朗普突然在机场放话:“我们准备好让步。”可就在几个月前,他还把关税推到157%。政策反复无常,信用早已打折。网友调侃:“这不是谈判,是情绪过山车。” 这场吉隆坡会谈,表面谈贸易,实则博弈科技主导权。美方嘴上说“公平”,却不愿撤技术封锁;中方坚持“对等”,要求解除不实制裁。真正的焦点,其实是10月底APEC峰会的元首会晤能否顺利举行。 而更深层的变化,正在全球上演。美元在全球储备中的份额已跌至58%,为25年来最低。沙特宣布28%的石油交易用人民币结算,东盟多国推动本币结算,去美元化趋势加速。美国滥用金融与技术霸权的代价,正被世界用行动回应。 网友热议: > @科技控小陈:光刻机卡不住,中国自己也在突破。长江存储、中芯国际的进展,比任何反制都重要。 > @务实派:谈可以,但不能跪着谈。核心利益不让步,但也不必关死门,留条缝才有转机。 > @国际观察:中美不可能完全脱钩,全球产业链早绑在一起。但“去风险”是趋势,谁都会留后手。 > @普通打工人:最怕的是贸易战转嫁到我们身上——物价涨、工作难,最后买单的还是老百姓。 现实是,这场博弈没有赢家,只有代价的分配。美国想维持霸权,中国要发展空间,双方都在试探底线。吉隆坡的会谈或许不会立刻破局,但它是一次“压力测试”——测试耐心,也测试底线。 未来走向,取决于双方能否在对抗中找到共存的缝隙。毕竟,世界不需要两个割裂的科技体系,但也不会容忍单极霸权的无限扩张。 你怎么看?这场“打打谈谈”的僵局,最终会走向缓和,还是彻底分道扬镳?欢迎留言讨论。中美博弈 稀土反制 科技战 全球变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