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这696万是我和老伴攒了一辈子的养老钱啊!要不是银行和警察拦着,现在全进了骗子

“这696万是我和老伴攒了一辈子的养老钱啊!要不是银行和警察拦着,现在全进了骗子的口袋!”杭州84岁的陈奶奶攥着民警的手,声音颤抖得厉害。半个月前,她差点因为一通“公安局”的电话,把全部积蓄转进“安全账户”。这场惊心动魄的骗局,最终被银行客户经理项孝芳的一个警觉眼神,和警方15分钟的极速拦截,硬生生拽了回来。 老人取钱“买房”,银行经理一眼识破骗局 10月20日上午,杭州银行城东支行里,84岁的陈奶奶独自坐在柜台前,神情焦虑。她要取出696万国债现金,说是“买房用”。可当客户经理项孝芳问起“房子买在哪儿”“和谁一起看房”时,老人支支吾吾答不上来,反而小声嘀咕:“他们说我手机被监控了,让我别告诉家人……” 项孝芳心里“咯噔”一下——这不就是反诈培训里反复强调的“冒充公检法诈骗”吗?骗子先编个“涉嫌犯罪”的由头,再要求“保密”“转账到安全账户”,最后把老人骗得团团转。她立刻启动“一呼百应”机制,拨通了笕桥派出所的电话。 15分钟生死时速:警方、银行、家属三方联动 笕桥派出所民警廖锟接到报警后,5分钟内赶到现场,同时将线索上报分局反诈中心。反诈中心一边联系陈奶奶的子女,一边对她的账户采取“保护性止付”——钱转不出去,骗子就白忙一场。 “我们最近根本没打算买房!”陈奶奶的儿子在电话里急得直跳脚,原来老人和老伴半个月前接了个“XX公安”的电话,对方不仅知道她的身份证号、家庭住址,还厉声警告:“你涉嫌重大刑事案件,现在必须配合调查!”老两口被吓得六神无主,按骗子要求买了新手机、办了电话卡,每天通过QQ和对方“汇报情况”。最后,骗子编了个“买房”的理由,让陈奶奶把国债全取出来,转到指定的“安全账户”里“自证清白”。 “阿姨,公安机关办案绝不会通过电话、QQ,更不会让您买新手机、瞒着家人!”廖锟拿着反诈宣传单,一条条戳破骗子的谎言。这时,陈奶奶的儿子也赶到了,他红着眼眶说:“妈,您要是把钱转了,我们以后可怎么活啊!” 在银行、警方、家属的三方劝说下,陈奶奶终于醒悟过来。民警帮她挂失了银行卡、修改了密码,696万养老钱一分没少。随后,陈奶奶被接到派出所,反诈民警夏晓岚又给她上了一堂“防骗课”:“以后遇到这种事,先给子女打电话,或者直接打110问我们!” “安全账户”是陷阱,老人防骗刻不容缓 这场骗局里,骗子把“心理战”玩到了极致:先用“涉嫌犯罪”吓唬老人,再以“保密”为由切断她与家人的联系,最后用“买房”这种看似合理的理由,让老人放松警惕。可再高明的骗术,也逃不过“钱”这个核心——所有诈骗的终极目标,都是掏空你的钱包! 陈奶奶的遭遇不是个例。今年以来,全国冒充公检法诈骗的案件中,60岁以上老人占比超过40%。他们一辈子省吃俭用,攒下的养老钱,在骗子眼里不过是“待宰的羔羊”。更可怕的是,很多老人被骗后不敢告诉家人,只能默默承受痛苦。 守护养老钱,需要每个人多问一句“为什么” 这场骗局能被拦住,靠的是银行经理的警觉、警方的快速反应,更是家人之间的信任。如果陈奶奶的儿子平时多和父母聊聊防骗知识,如果老人遇到可疑电话时能多问一句“为什么”,这场悲剧或许根本不会发生。 你的父母、爷爷奶奶,是否也接过类似的电话?他们是否知道“安全账户”是骗局?是否明白“公检法不会线上办案”?评论区聊聊你的防骗经验,或者转发这篇文章给身边的老人——多一个人看到,就少一个人被骗。毕竟,696万是钱,但父母的安心,是无价的。 来源:头条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