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才是顶级科学家的待遇!杨振宁:每次回中国,都有CIA或FBI的人来了解情况!
这意味着,他每一次踏上回国的旅程,美国方面都会启动某种“关注机制”。这种“待遇”,恐怕全球也没几位科学家能享受到。
从1971年杨振宁第一次突破重重阻力回到新中国探亲开始,到他2015年正式放弃美国国籍、回归中国籍,这四十多年间,他几乎每年都会往返中美多次。
更关键的是,这些接触并非简单的例行询问。据多方资料交叉印证,美国联邦调查局(FBI)和中央情报局(CIA)曾长期将杨振宁列为“重点关注对象”,原因很简单:他不仅是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更是中美科学交流的关键桥梁。他在美国学术界地位极高,曾任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爱因斯坦讲座教授、校长特使等要职。
1971年他首次回国时,周恩来总理亲自会见;此后数十年,他陆续建言献策,内容涵盖基础科学研究布局、高等教育改革、科研人才引进机制等。比如,他力主建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这一建议在1986年得以实现,基金成立初期年度预算为8000万元人民币,如今已增长至数百亿元规模,资助了数百万科研项目。
他还直接推动了中国多个顶尖科研机构的建设。清华大学高等研究中心就是在他倡议下于1997年成立的,他不仅捐出个人积蓄,还亲自联络海外华裔科学家加盟。截至目前,该中心已引进数十位国际一流学者,培养出上百名博士后和博士生,成为中国理论物理研究的重要基地。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面临美国方面的持续压力,杨振宁依然坚持每年回国1到2次,甚至更多。特别是在2003年全职回到清华大学工作后,他已年过八旬,仍坚持给本科生上课,主持学术会议,审阅研究论文。有清华教师回忆,杨振宁在90岁高龄时,仍能连续工作六七个小时,参与学术讨论,字斟句酌地修改学生论文。
他对中国的感情,也体现在他对“两弹一星”事业的态度上。公开资料显示,杨振宁虽未直接参与该项目,但他与邓稼先、周光召等“两弹一星”元勋是西南联大同学。他曾多次在演讲中提到,得知中国成功研制原子弹和氢弹时,他感到“极大的骄傲和安慰”。
他在美国期间,也曾利用自己的影响力,为中美科技交流“破冰”铺路。这是一个为中国科技发展几乎倾注了毕生心血的人,一个最终回归祖国怀抱的游子,尽管面临重重阻碍,但他仍然做到了。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