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贸易战的外延之势远超预期,在荷兰的带头与美国的怂恿下,欧洲已正式入局。欧盟内部更是放出强硬信号:若中国不愿妥协,将动用工具箱中的所有工具。 这无异于要掀翻谈判桌,亮出最后的底牌。那么,美国与欧洲口中的“终极手段”,究竟是什么? 美国的底牌藏在9月15日出台的《对华先进技术与关键矿产出口管制新规》中,这份涵盖17个领域、234项产品的清单,将14纳米以下芯片设备、EDA软件及20种关键矿产纳入严控,更附加强硬的“次级制裁”条款,第三方企业违规即面临市场禁入。 但戏剧性的是,新规生效不足一月,英特尔、高通等巨头便集体反弹,其中国区订单下滑32%,169家企业联名起诉,暴露出自伤八百的困境。 欧盟的底气则来自双重武器:一是2023年底生效的《反胁迫工具法案》,可限制贸易、冻结知识产权,德法正推动以此回应中国稀土管制;二是全面升级的碳边境税(CBAM),2025年已扩至新能源汽车,设置严苛碳门槛。 荷兰更是加码DUV光刻机禁售,2025年新规让ASML对华销售持续下滑,却难阻中国自主突破。 但欧洲内部并非铁板一块,上半年对华投资达30.6亿欧元,德国企业仍在深化合作,马里奥·德拉吉直言“完全脱钩成本过高”。 这些底牌看似凌厉,实则双刃剑。美国对华关税高达57.6%,却仍有80%稀土依赖中国;欧盟90%稀土磁铁来自中国,强硬表态背后是产业命脉受制。 而中国已从被动防御转向主动反制,10月扩展稀土出口管制至五种新元素,半导体自给率稳步提升。 我认为这场博弈中,没有绝对赢家,单边施压只会加速全球供应链重组。当美欧工具箱见底,才发现相互依存的锁链从未真正断裂,理性谈判仍是唯一破局之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