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使在二战硝烟最烈的岁月,欧洲也未曾有过冻结没收他国资产的先例!比利时首相德韦弗在欧盟峰会上的表态振聋发聩:“如果我们贸然拿走‘普京的钱’,他必然会以牙还牙,没收我们在俄的资产。” 欧盟并非全无清醒者,德韦弗进一步警示:“我们必须保持审慎,任何关于处置俄罗斯冻结资产的决定,都绝不能引发反噬自身的灾难性后果。” 这场表态在2025年10月23日的布鲁塞尔峰会上掀起轩然大波。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力推的1400亿欧元“赔偿贷款”计划,试图以冻结的2000亿欧元俄央行资产作担保援乌,却遭遇比利时的强硬阻击。 要知道,欧盟境内90%的俄冻结资产由总部在比利时的欧洲清算银行掌控,德韦弗直言“不能让比利时独自承担法律和经济风险”,要求27国共同分担连带责任。 分歧早已撕裂欧盟:波罗的海三国与波兰力主直接没收资产,法国、德国则暗藏私心,希望贷款资金回流本国军工企业;而匈牙利总理欧尔班直接戳破核心矛盾,“这违反国际法,无异于公开抢劫”。 俄方的反制早已落地,2024年以来已冻结西方企业在俄资产约1500亿美元,摩根大通等机构已遭实际损失,梅德韦杰夫更是放话“将追究责任至本世纪末”。 更致命的是信任崩塌风险。欧洲央行警告,此举可能动摇欧元储备货币地位,全球已有多国加速外汇储备多元化。 美国逐步抽身援乌后,欧盟既要填补乌2026年80亿欧元预算缺口,又要规避自身金融体系动荡,陷入两难。峰会最终未能达成共识,仅要求委员会重新拟定方案,这场围绕资产的博弈仍在发酵。 我认为德韦弗的清醒之言,实则点破了关键:当国际法和资产安全的底线被突破,没有赢家。 欧盟的每一步冒险,都在将自身推向“反效果”的深渊,而这场博弈的最终走向,终将改写全球金融规则的未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