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他17号晚上10点出发运水果,18号凌晨1点还跟我发微信说‘路上有点雾,开慢点

“他17号晚上10点出发运水果,18号凌晨1点还跟我发微信说‘路上有点雾,开慢点’,结果早上9点再打过去,电话不接,微信不回……”黑龙江货车司机于先生的妻子谭女士,攥着丈夫的死亡证明,在贵州晴隆服务区哭得直不起腰。45岁的丈夫,为了给读高三的女儿攒大学学费,贷款买了货车跑长途,4个月只回家2次,却在服务区的驾驶室里再也没醒过来。 驾驶室里的“最后一程”:监控拍下他12小时没下车 10月18日凌晨5点,于先生把货车停进贵州晴隆服务区。监控显示,他上车后就没再下来——没有吃饭,没有喝水,甚至没去趟厕所。直到上午9点,谭女士发现联系不上丈夫,急得找4S店定位车辆,又打110报警。等警方和医生赶到时,于先生已经在驾驶座上“重度昏迷”,心电图拉成直线,医生摇头:“人早没了。” 死亡证明上写着“其他猝死,原因不详”,但谭女士咬着牙说:“他身体好着呢,去年体检连脂肪肝都没有,他就是累!”原来,于先生今年6月贷款买了货车,首付2万多,每个月要还8000块车贷。为了多拉货,他主动接长途单子,从黑龙江到贵州,2000多公里的路,他“跑4小时歇20分钟”,困了就在驾驶室里眯会儿。谭女士翻着丈夫的手机,最后一条消息是18号凌晨1点发的:“老婆,我到服务区了,歇20分钟继续走。” “4个月只回2次家”:他的方向盘,拴着全家人的命 于先生的生活,像被按了快进键。谭女士在学校食堂打工,一个月3000块;女儿读高三,每月补课费就要2000;车贷8000,再加上油费、过路费,每个月至少得挣1.5万才能不亏本。“他为了多拉货,经常连轴转,有时候两天只睡3个小时。”谭女士抹着眼泪说,“上次回家是中秋节,女儿抱着他哭,说‘爸爸你能不能别跑了’,他说‘等送你上大学,我就不跑了’。” 可谁也没想到,这个承诺永远兑现不了了。10月22日,于先生的骨灰被爱心团队送回黑龙江老家,女儿抱着骨灰盒哭得昏过去:“爸爸,你说好要送我进大学校门的……” 不是个例:服务区里的“孤独死亡”正在蔓延 于先生的悲剧,不是第一个,也不会是最后一个。2025年7月,安徽54岁货车司机高先生在湖南永州服务区去世,3天后才被发现;2024年8月,杭州萧山服务区一名司机在车内身亡,警方至今未公布死因。这些“消失在驾驶室”的生命,背后是同一个残酷现实:货车司机群体,正在被“疲劳驾驶”和“健康透支”压垮。 “我们不是不想休息,是不敢休息。”一位跑了8年长途的司机说,“货主催得紧,迟到一天要扣500块;服务区停车费贵,停一晚要100多;更怕的是‘油耗子’,停久了油被偷,白跑一趟。”他掀开衣服,露出腰上的膏药:“跑久了腰疼,腿也肿,但不敢去医院,怕查出病来,车就开不了了。” 他们的方向盘,不该是“催命符” 于先生的死,让无数网友破防:“他不是累死的,是被生活逼死的!”“45岁,正是撑家的年纪,怎么说没就没了?”“货车司机的命,难道不如一车货值钱?” 更让人心寒的是,这些悲剧背后,是整个行业的“沉默”。货主为了赶时效,逼着司机超时驾驶;平台为了多赚钱,把“疲劳驾驶预警”当摆设;就连家人,也只能在电话里叮嘱“注意安全”,却帮不上半点忙。 今天,我们为于先生痛心,更该为所有货车司机发声:他们的方向盘,拴着全家的饭碗;他们的驾驶室,不该是“孤独死亡”的坟墓。 最后想问:如果你身边有货车司机,你会对他们说些什么?是“注意安全,别太拼”,还是“累了就歇会儿,钱挣不完”?或者,你有什么办法,能让他们的方向盘,不再成为“催命符”?评论区说说你的想法——你的每一句话,都可能成为照亮他们前路的灯。 来源:红星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