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搬运尸体下山要7万美元/具,目前珠峰上有几百具尸体,并逐年增加。一面小红旗代表一

搬运尸体下山要7万美元/具,目前珠峰上有几百具尸体,并逐年增加。一面小红旗代表一具尸体,越接近峰顶尸体分布越密集。海拔超过8000米后,人体会进入缺氧、严寒、脑水肿风险飙升,一旦倒下几乎无法获救。珠峰是很多人的梦想之地,也是全球海拔最高的“露天坟场”。   站在珠峰海拔8500米的山脊上,风裹着雪粒砸在脸上,像无数细针扎刺。   不远处的岩石旁插着一面褪色的小红旗,旗杆被冻得笔直。   这不是庆祝登顶的标志,而是一具遗体的“墓碑”。   每年春季登山季,都有数百人背着氧气瓶、踩着冰爪向峰顶冲刺。   他们眼中映着雪山的壮丽,却未必看清那些小红旗背后,藏着全球最高“露天坟场”的残酷真相。   这些小红旗在雪地里格外扎眼,越往8848米的峰顶走,红旗就越密集。   有的插在冰裂缝边缘,旗角被狂风扯得破烂;有的靠在登山者必经的狭窄通道旁,下方可能就是蜷缩的遗体。   尼泊尔登山协会2024年的报告显示,珠峰目前已累计留存340多具遗体,仅去年春季就新增12具。   而那些掉进冰缝、被厚雪掩埋的,根本无法统计。   为什么这些生命会永远留在这儿?答案藏在海拔8000米以上的“死亡地带”里。   一脚踏进“死亡地带”,最先感受到的是空气里的窒息感。   这里的氧气含量还不到平地的三分之一,每走一步都要大口喘气,胸口像压着块巨石。   温度常年在零下40℃以下,即便裹着最厚的冲锋衣,寒气也能钻透布料,冻得手指僵硬、思维迟钝。   更危险的是脑水肿的威胁,一旦出现头痛、呕吐的症状,往往来不及救援就会失去意识。   2023年,一位来自美国的业余登山者在距离峰顶仅200米处倒下,同行者想拉他却被暴风雪困住。   等风雪平息时,他已经没了呼吸,最终只能在他身边插一面小红旗,成为又一个“路标”。   有人会问,为什么不把这些遗体搬下山?不是不想,而是太难、太贵。   从“死亡地带”运一具遗体下来,平均要花7万美元,相当于一辆豪华轿车的钱。   这笔费用里,光氧气瓶就要占一大半,6到8名夏尔巴人要轮流抬运,每人每天得用4个氧气瓶。   每个氧气瓶售价超过400美元,一趟下来光氧气钱就超过2万美元。   去年春天,尼泊尔军方清理队在海拔8400米处发现一具站姿冰封的遗体。   队员们用冰镐凿了整整两天,才把遗体从冰层里挖出来,期间还得时刻提防雪崩,稍有不慎就会连人带遗体一起坠入深渊。   夏尔巴人是这场“遗体搬运战”里最关键的人,他们祖祖辈辈生活在珠峰脚下,比任何人都熟悉雪山的脾气。   但即便是他们,也得拿命去拼,夏尔巴人专业登山救援协会统计。   过去十年里,他们从8000米以上区域成功运下的遗体只有28具,成功率还不到15%。   更让人心酸的是,这些夏尔巴人承担着70%以上的登山协作工作,平均年薪却只有5000美元。   如果在搬运中遇难,家属能拿到的赔偿仅1.5万美元,还不到一具遗体搬运费的四分之一。   随着全球变暖,冰川融化速度越来越快,以前被冻在冰层里的遗体、废弃氧气瓶、甚至几十年前的手电筒电池,都开始暴露出来。   珠峰的融水是下游尼泊尔和中国西藏村庄的主要水源,这些遗体分解出的微生物、登山者随意丢弃的排泄物,正顺着融水流进村民的水缸。   去年夏天,尼泊尔昆布地区的村民发现,河里的水开始有股异味,烧开后也无法去除,后来才知道,是上游暴露的遗体污染了水源。   要知道,珠峰海拔高、气压低,水烧开时的温度根本达不到100℃,常规的煮沸消毒在这里完全不管用。   为了应对污染,尼泊尔政府去年出台了新规定:每个登山者必须随身携带两个专用拾便袋,下山时要接受检查,没按规定带的会被处罚。   中国西藏这边则早就实行了垃圾押金制度,登山者先缴4000美元押金,下山时带回至少8公斤垃圾才能拿回钱。   但这些措施只能缓解,没法根治,2024年尼泊尔军方花了54天清理,也只运下11吨垃圾和4具遗体。   而每年新增的垃圾和遗体,还在不断堆积。   其实,珠峰上的悲剧,很多时候是“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   每年春季登山季,都有几百人挤在窗口期冲顶。   有的人为了“世界最高峰登顶者”的头衔,花50多万人民币报名商业登山队,却连基本的高海拔适应训练都没做。   2023年春季,珠峰南坡甚至出现了“登顶堵车”,几百人在狭窄的山脊上排队,有的人为了赶时间,提前用完了氧气瓶,最终倒在了下山路上。   他们或许忘了,登山的意义从来不是“站在最高处”,而是“能活着回家”。   毕竟它能给你登顶的荣耀,也能让你永远留在这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