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党内部的“缺席”:道不同,果然不相为谋 道不同,不相为谋。 郑丽文当选党主席后受傅崐琪邀请,拜会国民党团说回娘家。傅总召带领40多名立委接代了郑丽文,可就是不见韩国瑜和江启臣。 先给不太熟悉台湾政坛的朋友捋捋这几个人的关系。郑丽文刚当选国民党主席,按说党内同僚该出来站台,尤其是拜会国民党团这种“认亲”似的场合,场面本该热热闹闹。傅崐琪作为国民党团总召,带40多位立委出面接待,算是给足了场面,可偏偏少了韩国瑜和江启臣这两个“重量级人物”,这事儿一出来,明眼人都能看出味儿不对——国民党内部的“派系鸿沟”,又一次摆到了台面上。 先说说郑丽文这个人。她在国民党内算是“挺蓝”立场比较鲜明的,这些年在舆论场上活跃度高,风格也偏强硬,这次当选党主席,背后少不了党内某部分派系的支持。而傅崐琪带领的国民党团,大多是和她立场、理念比较贴近的成员,所以“回娘家”时能凑齐40多人撑场面,本质上是“理念相合者”的抱团。 那韩国瑜和江启臣为啥缺席?这就得说说国民党内部长期存在的“派系差异”了。韩国瑜当年凭借“庶民路线”火遍台湾,一度成为国民党内的“流量担当”,他的支持者多集中在基层,理念上更侧重民生议题,和郑丽文的风格、背后的支持力量本就不是一路;江启臣则是国民党内偏“温和派”的代表,之前也当过国民党主席,他的政治主张和行事风格,与郑丽文这边的“强硬路线”也存在明显分歧。 “道不同,不相为谋”这句话,用在这儿再合适不过。国民党内部从来就不是铁板一块,从早年的“本土派”“深蓝派”,到后来因不同政治主张分化出的各类小派系,彼此间既有合作,更有博弈。郑丽文当选,本身就是派系角力后的结果,而韩国瑜、江启臣的缺席,与其说是“不给面子”,不如说是“理念不合下的主动避嫌”——他们很清楚,自己的立场和郑丽文这边的阵营存在差异,强行凑场面,反而显得虚伪,倒不如用“缺席”传递态度。 这种“缺席”背后,其实是国民党长期面临的困境:内部派系林立,难以形成统一的核心主张和凝聚力。这些年,国民党在台湾地区的政治博弈中屡屡处于被动,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内部难以拧成一股绳,不同派系各有盘算,遇到事情不是先想着“如何团结对外”,而是先考虑“自身派系利益”。就像这次拜会,表面是“少了两个人”,实则暴露的是党内“理念不合、步调不一”的老毛病。 韩国瑜和江启臣的缺席,也让外界看到国民党内部“多元声音”的存在。他们或许不认同郑丽文的路线,也不想被卷入某一派系的阵营,所以选择用“不露面”的方式保持距离。这种做法,虽然显得党内不够团结,但也从侧面说明,国民党内部并非“一言堂”,不同立场的人依然有表达态度的空间——只是这种“表达”,更像是一种无奈的割裂,而非健康的多元共存。 说到底,政治里的“道不同”,从来不是简单的“性格不合”,而是理念、路线、利益的根本差异。郑丽文的“娘家行”少了关键人物,看似是一场小风波,实则是国民党内部派系矛盾的缩影。对于一个政党而言,“和而不同”才是长久之道,可若总是“道不同便不相为谋”,只会不断内耗,难成大事。这一点,恐怕是国民党当下最该琢磨的问题。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