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西南交通大学:打造新形态科创园促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

◎本报记者刘侠通讯员刘立国

2024年6月,西南交通大学(以下简称“西南交大”)、成都市郫都区、蜀道集团正式签约,决定共建西南交通大学郫都先进制造科创园。经过一年多的筹备,该科创园项目将于近日启动建设。这是西南交大的一项有力举措,有望推进“一园五区”新形态科创园建设、打造校企地联合创新平台、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并促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

一直以来,西南交大深刻把握高校的角色关键——既是科技创新的策源地和产业创新人才培养的主阵地,也是教育、科技、人才的集中交汇点。在此基础上,该校坚持以产学研深度融合、培养卓越人才作为突破口,推动校企地双向奔赴,深入探索一体推进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新范式。

塑造深度融合新生态

“我们在四川省、成都市的大力支持下,将成都市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与学校多校区办学实际相结合。”西南交大党委书记余敏明表示,学校与成都市金牛区、郫都区、东部新区、天府新区、双流区等地方政府协同,根据地方优势产业发展需求和各校区学科专业办学实际,在校区周边“定制化”建设科创园,打造“高校+园区+企业”联合创新平台。

西南交大机械工程学院研究员杨明亮表示,科创园是团队科技创新的“加速器”和“放大器”。“它将不同学科的人才聚集在一起,促进跨学科交流合作,并通过引入企业资源和市场信息,实现需求牵引的创新。”杨明亮说。

为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西南交大通过校企地协同打造联合实验室、联合研发中心和工程技术中心,实现教育和产业等不同类型主体之间资源共享、能力互补。这不仅打破了校企地之间的无形“围墙”,还在科创园内形成了一个具有内生动力的创新生态系统。

如今,西南交大已携手多家轨道交通领域的创新主体,以实际工程项目和技术研发项目为牵引,在科创园内有组织地统筹政策措施、科研力量、重大任务、资源平台。在优质的生态下,该校聚焦重大工程关键核心技术、轨道交通科技前沿等开展基础研究与原始创新。

激发协同育人新动能

时下,依托科创园建设,西南交大正在推动学校教师参与科技创新实践。如今,这里的教师能够第一时间掌握行业前沿动态,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课程体系优化提供依据。不仅如此,该校还吸纳重大工程总工程师、企业导师参与学校人才培养过程,构建起既具备扎实专业理论知识,又具备丰富实践经验的“双师”队伍。

“企业导师将行业中的研发动态、技术难题及其解决方案带进课堂,使我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不再是空中楼阁。”西南交大电气工程学院2024级硕士研究生赵宇川分享了自己学习《企业技术前沿》专业课程的感受。与其他课程不同,这门课程由学校与企业联合共建。“企业专家的授课充满了工程思维,他们分享的是项目中遇到的棘手难题,以及技术路线的抉择、权衡。”赵宇川说。

“学校将继续在科创园实施‘双师’育人的导师互聘机制,汇聚学校两院院士、国家级高层次人才和合作企业的首席科学家等,让从‘校内所学’到‘企业所需’再到‘产业所用’的通道畅通无阻。”西南交大校长闫学东说。

形成就地转化新模式

2016年以来,西南交大持续探索“职务科技成果权属混合所有制”改革。相关改革为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相关法律、法规及政策的修订提供了重要支撑,形成了破解科技成果转化难的西南交大解决方案,被誉为“科技小岗村”。

在前期探索基础上,西南交大于2023年成立技术转移研究院,建设科创园先导区,构建起专业的成果转化运营团队,进一步探索有组织的共生式科技成果转化模式。西南交大技术转移研究院院长张骏介绍,依托科创园先导区提供的中试场地和地方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该校积极开展校企协同,组建了“科学家+工程师”的联合团队,并面向校内先后梳理了170多个团队、560余项成果,搭建起一个“技术货架”。

此外,基于行业头部企业和产业配套企业提出的市场需求,该校依托“技术货架”,遴选出25个成熟项目入驻科创园先导区。

杨明亮团队与企业共建的“四川天舜动力科技有限公司—西南交通大学联合创新中心”便是其中一员。团队前期通过与相关企业工程师进行合作,使产品研发周期从5年压缩至两年。杨明亮表示,通过优势互补和机制创新,“科学家+工程师”的联合团队模式在科技成果转化中展现出显著效能。(刘侠刘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