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某大型科技公司前首席女技术黑客,每天直播8小时却无人问津!”当这样充满戏剧性的

“某大型科技公司前首席女技术黑客,每天直播8小时却无人问津!”当这样充满戏剧性的标题出现在短视频平台时,无数网友被“技术大牛跌落神坛”的悲情故事吸引。可谁能想到,镜头前那个自称“江苏籍前黑客”的女主播,不过是某教育机构精心包装的“演员”——这场持续数月的虚假宣传闹剧,最终在湖南长沙警方的铁腕打击下现出原形。 虚构身份的“悲情剧本”为何能骗倒众人? 今年2月,长沙市公安局高新分局网安部门在例行巡查中发现,某教育机构在短视频平台密集发布“黑客卖惨”视频。视频中,女主播身着程序员标配的格子衫,在堆满泡面盒的电脑前自述“曾是某大厂安全团队核心成员,如今转型直播却门可罗雀”。配合刻意调暗的灯光和哀怨的背景音乐,这条视频迅速收获数十万播放量。 但真相远比剧本荒诞。经警方调查,该机构从未聘请过所谓“前首席黑客”,视频中的女主播仅是临时招募的群演,其展示的“技术操作”实为提前录制的动画,连电脑屏幕上滚动的代码都是从开源项目复制粘贴的。更令人震惊的是,该机构通过批量注册200余个账号,在3个月内发布1800余条类似视频,累计诱导3000余名网友购买其网络安全课程,非法获利超百万元。 “这哪是卖课?分明是打着技术旗号骗钱!”参与侦办此案的民警透露,涉案机构为制造真实感,甚至伪造了“黑客联盟认证证书”和“大厂离职证明”。当受骗者发现课程内容与宣传严重不符时,客服竟以“黑客技术需要天赋”为由拒绝退款。 虚假宣传为何成为网络毒瘤? 这起案件绝非孤例。公安部“净网行动”公布的数据显示,2022年以来全国已侦破虚构身份类网络诈骗案件2430起,其中63%涉及教育、医疗、金融等民生领域。在四川成都,警方曾打掉一个通过AI换脸伪装成“名校教授”的荐股团伙;在广东深圳,某医美机构用“整容失败维权者”身份直播带货,导致数百名消费者面部感染。 “这些机构精准拿捏了公众对‘技术权威’的信任。”网络安全专家指出,当“黑客”“前大厂员工”“专家”等标签与直播带货结合,极易降低消费者的警惕性。更危险的是,此类虚假宣传正在形成完整的黑产链条——从账号买卖、剧本创作到流量推广,每个环节都有专业团队运作。 法律利剑出鞘,斩断虚假宣传黑手 面对猖獗的网络虚假宣传,执法机关正在构筑全方位打击体系。今年以来,长沙警方已开展三次“净网”集中行动,重点整治教育、医疗领域的虚构身份营销,共查处违规机构17家,注销违法账号4300余个。而在全国层面,公安部“净网2025”专项行动已侦破相关案件900余起,抓获犯罪嫌疑人5000余名。 “网络不是法外之地,任何利用公众信任谋取私利的行为都将受到严惩。”公安部网安局负责人强调,根据《广告法》第二十八条,虚构使用商品或接受服务的效果构成虚假广告,可处广告费用三倍以上五倍以下罚款;而《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明确,诈骗公私财物数额特别巨大的,最高可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 守护网络清朗,需要你我共同行动 当我们在直播间为“技术大牛”的悲情故事动容时,是否想过镜头背后可能是精心设计的陷阱?当我们在评论区为“维权者”的遭遇打抱平时,是否意识到自己正成为虚假宣传的传播者? “每个网友都是网络生态的守护者。”中央网信办相关负责人呼吁,公众发现可疑账号时,可通过“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站”提交线索。而平台方更应承担主体责任,某短视频平台负责人透露,其风控系统已能自动识别90%的虚构身份话术,今年已拦截违规直播3.2万场。 这起虚构黑客身份的广告案,撕开了网络虚假宣传的冰山一角。它提醒我们:在享受技术红利的同时,更要保持清醒认知——真正的技术专家不会在直播间卖惨求关注,专业的知识传授更无需靠悲情剧本博眼球。你曾遇到过哪些离谱的网络虚假宣传?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故事,让我们共同筑起网络清朗的防火墙! 来源:头条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