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澎湖海战引起的巨大争议,不在于“满清蛮夷、明郑华夏”这一套明粉言论,而在于,康熙

澎湖海战引起的巨大争议,不在于“满清蛮夷、明郑华夏”这一套明粉言论,而在于,康熙和荷兰签了个《清荷协约》,用“把台湾交还荷兰”为条件,和当时的头号殖民帝国组成清荷联军。 反观明郑,虽然只是一个小型割据政权,但却始终坚守中国正统,从没里通外国。 为什么后来没给荷兰?一是因为荷兰在欧洲被新贵大英牵制,没足够兵力派过来。二是康熙发现荷兰商人跟广东福建的南明残余势力有商贸往来。 最终结果是,康熙收台主要还是自己打的,打下来后纳入治理,撇开了荷兰人。 但这个清荷协约,总归是一个污点。

评论列表

文强
文强 4
2025-11-28 16:33
吹什么明郑坚守正统?
文强
文强 3
2025-11-28 16:34
首先必须明确的核心史实是:《清荷协约》的签订并非康熙皇帝的决策。该条约签订于康熙二年(1663年)十月二十七日,彼时康熙皇帝年仅9岁,尚未亲政,无法主导国家政务决策。皇汉分子刻意回避这一关键历史背景,将他人主导签订的条约强加于康熙本人,把幼主时期的历史事件作为抹黑其执政生涯的“依据”,本质上是混淆权责、蓄意构陷,完全背离了客观公正的历史认知原则。 从条约签订的历史语境来看,《清荷协约》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军事同盟协议,其核心诉求是联合对抗郑氏割据势力。明末清初,郑成功驱逐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后。其接班人郑经背弃了郑成功反清复明的初衷,圈地自萌。其政权长期占据台湾及金门、厦门等地,形成与清廷对立的割据局面,不仅阻碍了国家统一进程,也给东南沿海百姓的生产生活带来诸多困扰。
文强
文强 3
2025-11-28 16:35
统一之前,台湾处于郑经政权的割据统治之下,与大陆的联系时常中断,经济社会发展受到限制。郑经执掌台湾郑氏政权期间,为维系割据局面,还联合日本势力,借助外部力量干涉台湾治理、对抗清廷统一。TA积极与日本勾结,且将核心诉求聚焦于军事援助。据相关史料及朝鲜《漂人问答》记载,郑经曾派遣使者携带书信赴日,以【“思慕之情”】恳请日本德川幕府出兵相助,试图借助日本兵力对抗清廷,巩固其在台湾的统治。虽日本幕府出于自身利益未实际出兵,但通过贸易渠道向台湾提供了大量铜、铅等战略物资及盔甲、倭刀等武器,成为郑经政权军备的重要补充。 经济上,郑经为维系政权运转,允许日本商人在鸡笼(今基隆)定居设商号,形成专属贸易据点,通过台湾糖、鹿皮与日本物资的双向贸易赚取巨额利润,以此支撑其割据所需的财政开支。这种贸易并非单纯的商业往来,而是与政治诉求深度绑定,本质是通过经济依附换取日本的潜在支持,进而干涉台湾的治理进程。
文强
文强 3
2025-11-28 16:34
康熙亲政后,即刻以实际行动坚定捍卫了台湾的领土主权,用铁腕举措粉碎了“割台”的虚假论调。康熙亲政后,迅速认清《清荷协约》中“移交台湾”条款的危害性,果断终止了与荷兰的同盟关系,明确拒绝了荷兰方面要求履行条约、移交台湾的无理诉求。此后,康熙始终将收复台湾、实现国家统一作为重要战略目标,历经多年筹备,积极整饬海防、打造水师,于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任命施琅为福建水师提督,率军横渡台湾海峡,击败郑氏政权,成功收复台湾。次年,清廷在台湾设府,隶属福建省,下辖三县,派官驻军、征收赋税,建立起完整的行政管辖体系,将台湾正式纳入中央政府的直接管辖之下。这一系列举措环环相扣、立场坚定,充分证明康熙皇帝从始至终将台湾视为中国固有领土,坚定维护国家主权与领土完整,皇汉分子所谓“康熙默许割台”的论调,完全是无视历史事实的虚假叙事。
文强
文强 3
2025-11-28 16:34
台湾自三国时期起就与大陆存在密切联系,南宋时正式纳入中国行政管辖,元朝设澎湖巡检司管辖澎湖和台湾,明朝延续了对台湾的管辖,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是铁证如山的历史事实。清朝收复台湾,是继郑成功驱逐荷兰殖民者后的又一伟大功绩,不仅终结了长期的割据局面,更强化了台湾与大陆的政治、经济、文化联系,维护了国家领土完整和主权统一。将这一正义的统一事业抹黑为“外族入侵”,本质上是割裂中国多民族国家的历史脉络,煽动族群对立,其用心何其险恶。
用户10xxx55
用户10xxx55 2
2025-11-24 21:20
我根本不在乎那些什么狗屁条约,我只要结果。打击分裂势力,使用任何手段都不为过。
喜欢更美
喜欢更美 1
2025-11-26 16:11
清朝的台湾被荷兰占领?穿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