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军事专家戴旭,抛出了一个观点:如果中美真有一天刀兵相见,中国完全可以主动“壮士断腕”,腾挪东部经济,把重心往西部一转,以此换取美国在亚太苦心经营多年的军事布局崩盘。 在中国军事战略圈,学者戴旭提出的一个构想相当震撼,听起来就像是武侠小说里的“壮士断腕”。 这个想法并不是让我们立马卷铺盖搬家,而是提供了一种颠覆性的思路:面对外部军事压力,我们能不能主动调整国内的经济布局来个釜底抽薪? 这套打法的核心,就是通过主动重塑我们自己的经济地理,来让对手的军事包围圈变得毫无意义,我们不妨从经济、军事和心理这三个层面,拆解一下这个听起来有点疯狂却又逻辑自洽的构想。 首先得看懂一个大背景,我国内部的经济版图早已不是从前的模样,别再以为中国的经济命脉只集中在东部沿海那一条线上,那种认知已经过时了。 “西部大开发”这个词,大家耳朵都听出茧子了,但这二十多年的持续投入,已经让西部从过去的战略后方,变成了一个能挑大梁的战略棋盘。 成都、重庆、西安这些内陆枢纽,如今已是重要的对外开放节点。那里的电子信息和高科技产业增速,甚至已经超过了沿海地区,形成了相当完整的产业链条,这可不是凭空想象,而是实打实的经济韧性。 有了这个底气,传统上认为掐断马六甲海峡就能让我们窒息的威慑,就没那么可怕了。 中欧班列正轰隆隆地把西部从“内陆腹地”变成“开放前沿”,陆路通道的存在,就是对海上风险的有力对冲。 当我们的经济重心有了向西移动的能力和基础,那么美军在亚太的军事部署逻辑就开始动摇了。 你想想,美国耗费巨资在第一、第二岛链构建军事基地群,搞“印太战略”,它的前提是什么?就是瞄准我们那个富庶又脆弱的沿海经济带。 可如果最有价值的目标不在那里了,或者说不“只”在那里了,那这些军事基地不就成了摆设吗?这就像你精心布置了一个捕兽夹,结果猎物换了一条路走,你的所有努力瞬间“战略空耗”。 更妙的是,局面会发生逆转,那些曾经耀武扬威的前沿基地,在中国日益增强的反舰弹道导弹等“反介入/区域拒止”能力面前,反而成了暴露在外的“人质”,维持它们的成本和风险直线上升。 这种“你打你的,我转我的”玩法,是一种高明的非对称博弈,我们利用广袤的国土纵深,不是为了被动挨打,而是为了保存实力、再生力量,把防御的主动权牢牢抓在自己手里。 当然,这套构想最大的威力,可能还在于它释放的信号。敢于公开讨论这种极限方案,本身就是一种强大的心理威慑。 它告诉外界,为了核心利益,我们有不惜一切代价的决心,敢于主动打破棋局。 这种决心,会直接动摇美国的盟友体系,当日本、韩国这些国家发现,它们倚重的美国军事保护伞可能因为中国的内部调整而失效时,就不得不重新盘算跟随美国的代价和收益了。 当然,这么大的战略调整挑战巨大,东部沿海数十年的积累优势不可能轻易复制,西部的物流和产业配套也还有差距。而且,向西开放的战略魄力,需要极其高超的外交智慧去平衡,避免引起周边邻国的误解。 说到底,戴旭的构想远不是一个简单的搬迁计划。它真正揭示了未来大国竞争的一个核心逻辑:最终决定胜负的,或许不单是航母和导弹,更是谁能更具创造性地运用自身的战略纵深,以及谁有敢于打破常规的国家意志。 在这场复杂的博弈中,中美经济的深度捆绑是“刹车片”,但做好最坏的打算,永远是清醒的玩家必备的素质。 参考资料: 戴旭:美国对华战略包围与中国的应对.--新华网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