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企决定放弃在美国建造工厂,保命比赚钱重要,密歇根24亿美元打水漂! 中国企业国轩高科一项24亿美元的投资计划在美国密歇根州搁浅了。 这个占地260英亩、原本承诺为当地创造超过2350个工作岗位的动力电池工厂项目,在获得了州政府约1.75亿美元的激励方案后,最终却归于沉寂。 这并非一次孤立的商业挫败,而是全球产业链重构之下,纯粹的经济理性与复杂的地缘政治激烈碰撞的缩影。 合作始于2022年,国轩高科与密歇根州政府最初的关系曾十分融洽,州政府看重的是巨额投资和就业机会,这是一笔清晰的经济账。 然而,这份基于经济理性的蓝图很快在梅科斯塔县遭遇了地方层面的阻力,一个名为“梅科斯塔县公民保护联盟”的居民组织通过集会与法律诉讼等方式,表达了他们的担忧。 表面上,抗议者担心工厂可能带来水源污染和交通拥堵,但更深层的根源,在于一种对“中国技术”的戒备心理和不安全感。 随着部分地方议员开始公开反对,质疑为何要将纳税人的钱用于有中国背景的公司,这种情绪被进一步放大,国家级政策则为地方的疑虑提供了商业上的致命一击。 美国《通胀削减法案》明确规定,使用“受关注外国实体”技术的电动汽车,将无法获得高额税收抵免。 这条规定直接动摇了国轩高科项目的商业可行性基础,让原本清晰的经济账变得彻底算不通,当地方的身份政治与国家的产业政策合流,再诱人的经济激励也失去了效力。 国轩高科的困境并非孤例,它反映了电池行业在美国普遍面临的不确定性。 福特汽车在肯塔基州的第二个电池工厂项目被无限期推迟,通用汽车也将原定的四座电池厂计划削减为三座。在当前环境下,重资产的直接投资建厂模式,本身就意味着巨大的风险敞口。 面对挑战,一些企业开始探索更具韧性的合作模式。 宁德时代与福特合作时,就创新地采用了“技术授权”模式,这种“轻资产”模式不触及敏感的股权所有权,企业通过输出技术与服务来获利,有效降低了政治风险,展现出更强的环境适应性。 这代表着一种思路转变,企业价值的实现方式可以与资产所有权适度分离。 未来的跨国成功,将取决于企业能否完成身份的转变。 大众、丰田等公司早已提供了成功范本,它们通过深度融入本地产业链、社区文化并进行有效的政治沟通,实现了从“外来投资者”到“本地生态共建者”的蜕变,成功实现了“去标签化”。 本土化不再仅仅是雇佣本地员工,更是成为社区中一个负责任的邻居。 国轩高科自身的经历也提供了镜鉴,其在中国内蒙古建设的零碳工厂运营顺利,利用光伏发电为年产10万吨的负极材料生产线供能。 这并非简单的优劣之分,而是揭示了在不同的政治与文化土壤中,企业必须采取截然不同的生存与发展策略。 国轩高科主动按下暂停键,体现了“保命比赚钱重要”的决策逻辑,这次事件不应被视为一次单纯的失败,而是一个具有学习价值的案例。 全球化经营需要同时计算经济、政治和安全三本账。 国际化是一场考验耐力与智慧的马拉松,中国企业需要培养一种“弹性优势”,在坚持全球化目标的同时,学会审时度势,灵活调整路径,等待更合适的时机。 信息来源:陷法律纠纷,国轩高科24亿美元美国锂电项目停建—2025年04月15日 11:02 华夏能源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