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以“互融互通,共建共享”为主题的第二十七届中国国际矿业大会上,襄阳岘山摩崖石刻生态修复项目的惊艳出圈,为这场汇聚42国力量、创历史规模的全球矿业盛会,添上了一抹亮眼的“绿色注脚”,它用从矿场到景区的蜕变,向世界生动诠释了中国矿山生态治理的深度与温度。 作为被自然资源部点名的15个示范案例之一,岘山的转型本就自带“标杆分量”:曾是“山城相依”的人文地标,却因采矿留下满是断崖的“矿伤疤”;以亿元投入、1430亩修复面积为基,用“政府引导+企业参与+多资本融合”的新路径,走出了“生态修复+文旅开发”的一体化新路。更难得的是,项目由单一主体统筹“投、建、管、运”全流程,既打通了生态与产业的壁垒,也为全国城市周边废弃矿区吸引社会资本、实现可持续治理,提供了可复制的“襄阳样本”。 这场蜕变从不是简单的“补绿”,而是对城市生态记忆与文化灵魂的唤醒——当地貌重塑、植被重生遇上人文景观再造,曾经的采矿痕迹变成了可赏、可游的景区,“诗山泪碑”的底蕴也重新与青山相融。襄阳用岘山的实践证明,生态修复从来不是“亏本的公益”,而是能让“绿水青山”真正转化为发展优势的远见之举,这份兼顾生态效益、文化价值与产业潜力的答卷,值得被更多人看见与借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