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约而同!马英九核心智囊苏起、上海知名涉台学者王海良、新加坡《联合早报》最近都研判,两岸统一时间到了! 当苏起公开说出“Game Over”这三个字时,很多人还没反应过来这意味着什么。 但短短几天后,王海良的阶段性时间表、新加坡《联合早报》的舆论解读,再加上传统媒体与网络平台上密集释放的信号,已经让所有人明白:两岸统一的列车,已然启动。 而当这一切不再是“假设”,台湾当前的政治选择就变得异常沉重。 苏起的话之所以震撼,是因为他从来不是“唱高调”的人。他既了解大陆,也深谙岛内政局,更清楚美方的底牌。 他说三到五年内统一将发生,没有用复杂的逻辑,只抛出了一句话:“游戏已经结束。” 其实所有人都明白,这游戏指的是“模糊空间”的游戏,是赖清德们妄图在中美之间搞平衡的游戏,是岛内试图通过政治包装掩盖实力差距的游戏。 现在,这些游戏规则已经被打破,剩下的只有现实。 而现实,从来是无情的。王海良的分析更像是一份战术图纸,把大陆统一台湾的战略路径,标注得清清楚楚。 他给出了三个时间节点:2031、2038、2049。看似遥远,其实每一个都在加速逼近。 他的判断不是空口说白话,而是建立在大陆战略主动权不断增强的背景下。 他清晰指出,美国正在战略收缩,岛内民意正在反转,大陆正在用融合+威慑的双轮驱动,把统一一步步从“口号”变成“现实”。 而就在10月25日,央视发布的《澎湖海战》预告片,成为导火索。 从电视剧《沉默的荣耀》的热播,到对台工作会议首次提出“塑造祖国统一大势”,大陆已经开始用多层次、全方位的方式,营造统一氛围。 这种文化与舆论的铺垫,不是为了民众情绪,而是为统一行动做心理准备。就像战前动员,它不喊口号,但它让人无法忽视。 从军事上看,大陆早已具备在台海周边实现“区域拒止”的能力。电磁压制、反介入系统、远程打击手段,足以让美军插手变成代价巨大的赌博。 而兰德公司近来向白宫递交的报告,更是罕见地劝美方“承诺三不”:不支持台独、不反对统一、不寻求永久分离。 这背后其实是美国战略界的深度焦虑,他们已经意识到,如果再坚持干预,极可能把自己拖入一场无法承受的冲突。 而特朗普的表态更是耐人寻味。从“任内不会攻台”的自信,到“希望北京别这么做”的请求,他的态度变化,不是因为人设改变,而是因为现实改变。 甚至连《时代》杂志都开始批评赖清德“鲁莽”,呼吁华府“管住他”。 这些声音之所以出现,是因为美方看得越来越清楚:这盘棋已经下完一半,赖清德根本没有翻盘的本钱。 赖清德想赌一把,他想靠“绿色恐怖”维持所谓的“本土共识”。 他限制两岸交流,打压大陆企业,炒作“大陆威胁论”,甚至连Deepseek这种纯科技企业都阻挡入岛。 4月26日,岛内最大规模的反独游行,国民党喊出“反独裁、救台湾”的口号,民众的愤怒已经压不住了。 60%的选民没有投赖清德,不是因为政治口味不同,而是因为他们知道,这条路走不通。 现实告诉我们,台军根本没有抵抗解放军的能力。 别说反登陆,就连应对封控演习时都显得仓皇无措。一旦开战,台湾不是变成“战场”,而是直接“加沙化”。 而民众根本不愿为“台独”而战。年轻人不想上战场,企业担心投资环境,大学教授开始考虑移民。 这个社会的整体气氛,已经从“抗中保台”转向“别让我们付出代价”。 而大陆在干什么?它没有喊打,它在融合。2024年两岸贸易额接近3000亿美元,创历史新高。 台胞来大陆人数暴增,福建“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吸引了大量台青台企。 大陆已经明确告诉台湾:你可以选择主动谈判,也可以等我们决定你的未来。 苏起说台湾应“备谈而非备战”,这是最现实的建议。赖清德若再错判形势,未来台湾就只能被动接受“安排”。 大陆已经有了工具箱:经济、法律、军事,一个都不少。2025年对台会议提出“塑造统一大势”,不是纸上谈兵,而是政策方向。 《反分裂国家法》第八条明确写着“非和平手段”的触发条件,而这个条件,赖清德离得越来越近。 统一这件事,不再是“大话”。它已经进了时间表,进了战略文本,也进了民众心理。三到五年,这不是某个学者的预测,而是多方交叉印证的结果。 美方的“克制派”越来越多,岛内的“反独声浪”越来越强,大陆的“统一节奏”越来越快。这一切都指向同一个结论:两岸统一的窗口期已经全面开启。 问题的核心已经不再是“统不统”,而是怎么统。赖清德还有时间,但不多了。他若能读懂苏起的那句“Game Over”,或许还能为台湾争取一个体面的未来。 如果他继续执迷不悟,那等待台湾的,将不只是统一,而是被动统一。这场博弈,输赢已定,关键只是代价多少。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