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行衡水分行 “认错不追责”:沉默背后的三重算计
衡水一消费者因学费缴纳纠纷向建行衡水分行维权近 8 个月、投诉超 200 次,即便分行领导当面承认 “工作人员存在问题”,却始终未见追责动作。这种 “认错不追责” 的反常态度,实则是多重利益与机制困境交织的必然结果。
内部治理失效是直接诱因。银行投诉处理早已形成 “压事情” 而非 “查是非” 的潜规则,衡水分行客服、网点、管理部门陷入 “谁都管谁都不管” 的权责真空。启动追责需厘清强制开通手机银行并使用手机银行与业绩考核的关联、信息泄露的管理漏洞,恐牵出更深层治理缺陷,沉默成了成本最低的遮羞布。
监管压力不足提供了生存空间。根据规定,12378 热线投诉需 60 日内处理,复杂情况可延长 30 日,但衡水分行以 “流程繁琐”“领导出差” 搪塞,监管依赖银行自行反馈的机制短板使其有机可乘。且其涉嫌违反《个人信息保护法》的行为未受公开处罚,“违规无代价” 的逆向激励加剧了追责惰性。
业绩利益绑架是核心根源。手机银行活跃度是否直接与员工薪酬、网点绩效挂钩,而与学校的排他性缴费合作更是核心资源。一旦正式追责,可能引发同类投诉集中爆发,甚至失去合作资源,冲击业绩数据。在业绩指标与合规要求的权衡中,银行选择以 “不追责” 维系利益绑定。
这种 “认错不追责” 的态度,本质是金融服务中合规底线让位于利益算计的缩影。建设银行河北省分行建设银行黑猫投诉[超话]衡水[超话]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建设银行衡水分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