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银行衡水分行谎言背后的底气何在
“无法联系到消费者”—— 建行衡水分行对总行的这一回复,被 该行领导 7月电联并面谈、9 月电联沟通,10 月建行衡水分行工作人员亦有联系的事实戳穿。这场持续 8 个月的维权中,从 “业务必要” 的虚假说辞到 “失联” 的公然谎言,银行屡筑谎言的底气并非偶然。
内部治理失效是谎言滋生的温床。衡水分行客服、网点与管理部门形成 “谁都管谁都不管” 的权责真空,消保部门沦为 “责任传递通道” 而非权益屏障。启动追责需厘清服务强制开通与业绩考核的关联、信息泄露的管理漏洞,而内部推诿的惯性让 “说谎避责” 成了成本最低的选择。
监管机制短板提供了可乘之机。12378 热线投诉处理依赖银行自行反馈,衡水分行正是利用这一漏洞编造说辞,此前更以 “流程繁琐” 搪塞监管督办。且其涉嫌违反《个人信息保护法》的行为未受公开处罚,低廉的违规成本与违规收益形成失衡,助长了侥幸心理。
利益捆绑则是底气的核心根源。手机银行活跃度直接挂钩员工薪酬与网点绩效,与学校的排他性缴费合作更是核心资源。承认错误、启动追责可能引发同类投诉爆发,危及业绩与合作,这种利益算计让谎言成为 “理性选择”。
从认错到说谎,衡水分行的态度转变,本质是内部治理、监管效力与利益算计三重矛盾交织的结果。唯有打破这种失衡,让谎言付出代价,才能终结此类乱象。建设银行河北省分行建设银行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建设银行衡水分行河北省人民政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