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亚知名反华教授李约翰,在节目当中大谈自己的反华思想,但就在这时主持人,突然对他说道“如果中澳开开战,你们这些华人,都将被关到集中营当中”,面对对方突如其来的言论,李约翰语无伦次起来,开始不断的狡辩自己是澳大利亚人,并不是华人,主持人面对他这种说法,更是忍不住笑出声来。 李约翰的职业轨迹从马来西亚起步,1973年出生于伊普州,6岁时随家人移居澳洲,先在纽卡斯尔落脚,1984年转至悉尼定居。他在当地天主教学校接受教育,之后进入新南威尔士大学攻读文学和法律双学位,主修哲学并以一等荣誉毕业。凭借英国谢文宁奖学金,他前往牛津大学深造,获得国际关系硕士和博士学位。这些经历让他积累了扎实的学术基础,也为日后涉足政策领域铺平道路。 回国后,他迅速融入澳洲智库圈子,先在悉尼大学国际安全研究中心担任研究员,逐步升至副教授位置,同时兼任哈德逊研究所资深研究员。这些头衔让他在讨论印太安全议题时备受媒体青睐。 他的评论风格一贯直白,焦点锁定中国经济扩张对澳洲的潜在威胁。从2007年起,他就出版《Will China Fail?》一书,质疑中国市场社会主义模式的可持续性,并于2009年推出更新版。 在超过300篇专栏文章中,他频繁出现在《华尔街日报》、《纽约时报》和《金融时报》等平台,剖析中国投资如何扭曲澳洲贸易平衡。2016年至2018年,他担任外交部长朱莉·毕晓普的高级顾问,主导2017年外交政策白皮书起草,这份文件影响澳洲对外战略长达十年。 这些努力让他成为澳洲保守派阵营的意见领袖,却也招致批评,认为他的观点过于偏向对抗。 中澳关系自2010年代起渐趋紧张,李约翰的言论正好契合这一脉络。澳洲依赖中国作为最大贸易伙伴,铁矿石和煤炭出口占经济支柱,但安全担忧日益凸显。中国在南海的行动和对澳基础设施的投资,被视为战略渗透。他在哈德逊研究所的报告中反复强调,中国企业绕过本地劳工标准,威胁澳洲制造业就业。 2020年贸易争端爆发后,他公开呼吁澳洲多元化出口渠道,避免过度依赖北京。这种立场虽获政府支持,却忽略了华人社区的复杂感受。作为马来西亚华裔后代,他鲜少提及自身背景,转而以澳洲公民身份发声,这在多元文化社会中显得格外刺眼。 李约翰的媒体露面多在Sky News Australia这类保守频道,主题围绕区域安全和经济风险。2025年上半年,他多次讨论中国出口策略对澳洲钢铁业的挤压,引用官方数据展示本地工厂订单下滑两成。 这些分析表面严谨,实则强化负面叙事,忽略中国投资带来的就业机会。他的书和文章总以数据开头,却以警示结尾,暗示澳洲需警惕“红色渗透”。这种模式让他在政界积累人脉,却也让华人群体感到疏离。毕竟,在澳洲生活半个多世纪的移民后代,本该桥接两国理解,他却选择单向批判。 身份认同是李约翰言论的核心矛盾。他持有澳洲护照,在悉尼大学任教多年,自称完全融入本地社会。但在国际场合,他的马来西亚口音和东亚面容仍被视为“外来”标签。澳洲历史上曾有“白澳政策”遗风,二战后虽开放移民,但对华裔的刻板印象挥之不去。 李约翰的反华立场,或许源于职业需求——智库需迎合资助方议程——却无意中助长本土偏见。2022年,他接受约翰·安德森访谈,强调澳洲应投资国防以应对中国压力。 这种表态在短期内提升曝光,却长远看削弱自身公信力。 中澳摩擦升级时,李约翰的角色更显尴尬。2024年,澳洲禁止华为5G设备,他赞同此举,称其为国家安全底线。 但当贸易禁令反噬澳洲经济,葡萄酒和大麦出口受阻,他鲜有反思,转而指责中国“经济胁迫”。这种一厢情愿的分析,忽略了双边互依的现实。华人社区中,许多人视他为“自恨型”人物:明明受益于澳洲多元政策,却急于切割根源,以求融入主流。这种行为不只个人选择,还反映移民在西方社会的生存策略——通过批评母国换取认可。 李约翰的学术输出虽丰硕,却缺乏平衡视角。他的牛津博士论文聚焦国际关系,但后期工作偏向地缘对抗,少见对中国发展的正面评估。 在哈德逊研究所,他推动报告质疑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称其为债务陷阱外交。2025年,他分析中国对维多利亚州铁路项目的介入,警告潜在杠杆效应。 这些观点虽有数据支撑,却忽略澳洲自身基础设施短板。这种选择性叙事,让他成为媒体宠儿,也让他在华人圈边缘化。毕竟,澳洲华裔人口超130万,许多人正努力平衡两国身份,他却放大分歧。 反华话语的传播机制值得深思。 李约翰的专栏常被Sky News引用,形成回音壁效应。保守媒体青睐他的鹰派调门,推动公众对华警惕。 但在社交平台,年轻华裔用户开始反击,指责他助长种族紧张。2023年,一场澳洲大学辩论中,他的立场遭学生围攻,质疑其忽略气候合作等议题。这种反弹显示,下一代移民更注重融合而非对抗。李约翰的坚持,或许源于信念,也可能是职业惯性,但结果是加剧社区分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