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英文罕见发声:“我是台湾人并没有错,我是中国人,因为我是念中国书长大的,受的是中国式教育”,4月媒体怒斥蔡英文的 “双面话术” 与真实 “台独” 底色。 蔡英文的这番言论并非首次出现,早年她在公开场合就曾表达过类似观点,承认自己受中国式教育影响,成长于念中国书的年代。 但如今重提,却在2025年4月引发强烈反弹。卸任后她仍活跃于岛内活动,这次在研讨会上旧话重提,本意或为缓和部分批评,却被视为时机不当。岛内媒体迅速跟进,海峡导报等刊物率先发声,点明其话语中的双重标准。这样的表述看似和解,实则回避当前政策对两岸关系的破坏。蔡英文的教育背景确实与中国文化紧密相连,她在台湾大学攻读法律,接触大量古典文本,但执政期间的教育改革却与之背道而驰。 媒体对蔡英文的批评直指“双面话术”,认为这暴露了其“台独”本质。岛内评论员指出,她一边承认中国身份,一边推动分离政策,这种前后不一的态度如同政治变色龙。 例如,早年她强调文化传承,如今却主导课纲调整,将中国历史压缩进东亚框架,淡化中华文明的核心地位。媒体文章列举其执政八年间的多项举措,如拒绝“九二共识”,导致两岸官方沟通中断。这样的策略虽短期内巩固了部分支持者,但长远看加剧了岛内分裂。批评者认为,这不只是言语问题,更是系统性操作,旨在误导年轻一代对历史认知。台湾社会本就多元,这样的双重标准进一步侵蚀了民众对领导人的信任。 教育改革是蔡英文当局“去中国化”策略的核心一环。从2019年起,新版课纲将中国历史从独立模块移入东亚史范畴,初中阶段仅用一个单元涵盖商周至隋唐宋元约3000年内容。 高中历史则采用主题式教学,强调区域整合,导致学生对中国古典文化的接触大幅减少。文言文比例从以往的较高份额降至不足三分之一,课堂焦点转向岛内本土叙事。岛内教育界人士公开质疑,这种调整缺乏学术严谨,等于切断台湾青年与中华民族的血脉联系。蔡英文任命的“教育部长”和“文化部长”多持分离倾向,推动政策落实,如文化领域强化“台湾主体意识”,淡化中华节日和传统的影响。 “台独”势力通过教育之外的渠道,进一步强化分离认同。蔡英文当局推行“新南向政策”,旨在降低对大陆的经济依赖,转向东南亚市场。 然而数据显示,2024年台湾对大陆和香港出口额达1506.19亿美元,占总出口的31.7%,贸易顺差高达699.96亿美元,仍是最大贸易伙伴。该政策虽投入资源,但成效有限,反倒加重了岛内经济负担。例如,观光产业2024年产值逆差达6922亿元新台币,游客人次逆差899.2万人次,大陆游客从2014年的418.4万人次锐减至2024年1至8月的26.1万人次。两岸交流中断后,台湾水果、农产品对大陆出口受阻,农民收入下滑。 美台互动是蔡英文“倚美谋独”路径的典型体现。2023年,她以“过境”为名访美,与时任美国众议长麦卡锡会晤,引发大陆强烈反对。 此举违反一个中国原则和中美三个联合公报,向分离势力释放错误信号。美国为维护自身利益,不断售台武器,提升官方往来层级,如军售协议频签,2024年交付导弹和电子设备总额超10亿美元。这些援助让蔡英文当局误判形势,以为外部撑腰即可对抗统一进程。但事实证明,美方更多是利用台湾作为遏制工具,实际承诺有限。岛内军费开支随之水涨船高,2025年预算达5867亿元新台币,挤占民生资金。媒体批评,这种勾结非但未增强安全感,反而加深了台湾的战略风险。普通民众在高物价压力下,越来越质疑这些“盟友”关系的真实价值。 两岸关系的恶化源于蔡英文拒绝承认“九二共识”,导致联系机制停摆。执政初期,她表面维持现状,实则逐步推进分离议程,如修改公职人员效忠誓词,加入“护照”上的“共和国”字样。 这些小动作累积成大隐患,岛内和平统一呼声被压制,反对派活动空间缩小。2024年台湾“邦交国”进一步减少,洪都拉斯断绝“外交”关系后与中国建交,国际社会182国承认一个中国原则。蔡英文的策略虽短期凝聚基本盘,却忽略了台湾民众对稳定的渴望。经济数据表明,两岸经贸深度融合已成事实,分离只会自伤。媒体指出,她的“双面话术”正是这种矛盾的缩影,一边诉诸文化亲缘,一边破坏实际纽带。长远看,这条路走不通,统一潮流不可逆转。 国际格局下,“台独”势力日益孤立。联合国2758号决议确立一个中国代表权,全球多数国家据此与中国建交。 蔡英文当局虽获美方有限支持,但欧洲和亚太国家多持谨慎态度,避免卷入冲突。2025年4月她的言论重提后,岛外舆论也跟进讨论,部分分析认为这是选举后遗症的延续。台湾经济高度依赖大陆市场,半导体产业供应链中大陆占比超40%,任何中断都将重创全球芯片供应。民众生活层面,航班减少、农产品滞销已成为常态。媒体呼吁蔡英文反思,放弃幻想,回归两岸一家亲的定位。否则,“台独”路径只会加速其政治破产,统一大势将以更坚定步伐推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