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这架势!中国要全面动手了 中美经贸摩擦由来已久,进入2025年,矛盾进一步激化。美国持续强化对华技术出口限制,重点针对半导体领域。早在2024年,美国就推动荷兰ASML公司暂停向中国出售先进光刻机,理由是防范军用风险。这类措施扩展到人才流动,美国联合日本和荷兰实施禁令,半导体工程师离职后两年内不得加入中国企业。这些行动旨在切断中国芯片产业的外部支持,影响深远。中国半导体团队中,约30%的核心成员曾有海外工作经验,此举直接打击技术积累。 与此同时,美国在南海布局加紧步伐。2024年4月,美菲签署防务合作补充协议,美国获得吕宋岛北部三处军事基地使用权,其中一处距台湾仅400公里。美军迅速部署高机动火箭系统和导弹雷达,向菲律宾海警提供装备宙斯盾系统的巡逻舰。这些步骤表面是为盟友提升能力,实际是为战略前沿增添砝码。南海航道作为全球贸易要道,此类动作加剧区域紧张,影响国际航运安全。 欧洲盟友英国也卷入其中。2025年10月,英国宣布对11家中国能源企业实施制裁,指责其通过液化天然气贸易间接支持俄罗斯在乌克兰的行动。这些企业主要从事终端运营,英国的举动被视为追随美国,试图在能源供应链上施压。英国经济本就因脱欧和能源危机承压,此类制裁进一步暴露其对外依赖,早前在关税谈判中率先让步,如今又在制裁链中充当前沿。 这些多线压力交织,美国一边筑科技壁垒,一边布南海棋子,还动员盟友断供应链。中国面临的不只是单一领域挑战,而是全方位的战略围堵。全球经济联系下,此类摩擦波及广泛,从芯片到能源,无一幸免。 中国应对选择精准发力,从资源端入手回击。2025年10月9日,商务部连续发布六项公告,对稀土全产业链实施出口管制。这包括七种中重稀土元素,如镝和铽,以及相关设备、技术和境外产品。规定明确,含有中国成分的稀土物项出口需获得许可,特别是用于半导体或军工的部件。全球加工链中,中国掌握92%的镝铽技术,此举直击美国痛点。F-35战机雷达每架需1.2公斤镝,标准-6导弹高温部件依赖铽。五角大楼采购计划随之调整,年度战机订单从80架降至65架。 管制范围史无前例,不仅限于本土原料,还覆盖全球链条。任何使用中国技术的境外产品,若销往敏感领域,都须申报。这意味着韩国、日本等国企业需重新审视供应链,避免触及红线。韩国媒体报道,中国已指令当地厂家禁止将含中国稀土的产品售予美国军火商。此类措施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打破了以往的被动局面。西方媒体担忧,这将削弱对乌克兰的武器援助,同时影响半导体和汽车行业供应。 科技谈判桌上,中美互动更显微妙。6月,美国商务部副部长访华,围绕14纳米汽车芯片设备出口展开磋商。美方承诺放宽限制,中国则提出对等条件,要求解除对光伏储能芯片的管制。谈判刚结束,美国财政部即将两家中国芯片设计企业列入黑名单,理由涉及军用技术转移。中国迅速反制,对美光公司启动网络安全审查。审查结论显示,其内存芯片存在安全隐患,不得用于国内关键基础设施。美光在华数据中心市场份额达28%,损失约50亿美元订单。 此举波及其他企业,英特尔和三星开始评估风险,原本的封锁联盟出现裂痕。盟友内部,日本和荷兰企业私下游说华盛顿,担心禁令反噬自身出口。全球芯片短缺本就严峻,此类摩擦加剧不确定性。企业需分散供应链,但成本上升,终端消费者最终买单。 南海水域的回应同样坚定。5月中旬,美航母编队逼近黄岩岛,中国航母群直接对峙,距200海里内。这是南海首次中美航母近距离遭遇。随后,海警局颁布执法巡航管理办法,外国船舶进入管辖海域须提前48小时申报,否则驱离。新规实施首月,已检查多艘外舰,航道秩序渐稳。美菲联合演习规模缩水,菲律宾巡逻舰补给延误。 英国制裁引发中方即时回应。中国驻英大使馆敦促撤销错误决定,重申中俄经贸合作符合世贸规则。不容第三方干涉。英国北海LNG终端运营商股价下跌,能源价格上涨推高居民电费。脱欧后贸易协定谈判停滞,天然气进口成本高企,企业投诉涌入政府。 这些反击让美国阵营算盘落空。稀土管制生效,美国军工生产线中断,F-35组装车间半成品堆积。承包商向国会游说放宽政策。美光退出中国市场,股价波动,投资者撤资。南海对峙后,美菲演习场地缩小,菲律宾讨论渔业协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