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第五轮面对面磋商刚刚落幕,一份被称为"建设性"的磋商共识悄然落地。低调成果背后,究竟透露出什么重要信号?中美第五轮面对面磋商刚刚落幕,一份被称为"建设性"的磋商共识悄然落地。低调成果背后,究竟透露出什么重要信号? 框架落地,中美贸易战迎来微妙转折 这场在吉隆坡举行的谈判,双方牵手达成的共识更像一份"路线图",而非终极答案。美方透露的信号凝结成三个关键词:全面、框架、高层会晤。没有冗长的细节清单,没有精确到小数点后的数字约定,这份框架协议只为解决纷争指明了方向和顺序。 理清顺序成为此轮磋商最大的突破点。中国增加美国大豆进口,可能取决于美国是否调整芬太尼关税;稀土管制的暂缓,或许能换来美方额外关税的取消和软件出口管制的放松。这些曾经纠缠不清的"先有鸡还是先有蛋"难题,如今终于有了初步的解题思路。 美方态度的微妙转变耐人寻味。他们首次承认美中经贸关系是"全球最具影响力的双边关系",承诺以"平等、尊重的方式"解决分歧。这种表述在前四轮磋商中从未明确出现,华盛顿的态度正慢慢向 "相互尊重、和平共处、合作共赢" 的原则靠拢。 全球市场对此次磋商的反应充满了久违的暖意。彭博社、路透社等国际媒体纷纷用"缓和紧张关系"、"传递信心"来评价这次会谈。在经历了一个多月的震荡和波动后,世界这两大经济体的握手让所有人都松了口气,任何中美紧张局势和‘脱钩’都将对全球经济产生影响。 成果落地仍面临两道关键关口。双方同意进一步确定具体细节,并履行各自国内批准程序。框架绘就了,填充细节需要更多的智慧和耐心。有分析预测,中美至少会保持每月一次的贸易磋商频率,谈判将步入一场马拉松式的持久战。 月底的APEC会议可能上演的中美元首会晤,将成为审阅这份框架共识的关键节点。而一份类似2019年第一阶段协议的全面贸易协议,很可能是特朗普明年年初访华计划落地的重要前提。 中美经贸关系的本质是互利共赢,双方合则两利、斗则俱伤。过去数月的博弈从不同角度验证了这一真理。当对话取代对抗,当合作超越分歧,两条巨轮的航行才能不偏航、不失速。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