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早揭秘了:平均270年就出现1次小冰河期的大气候,导致中国一个朝代很难突出30

“早揭秘了:平均270年就出现1次小冰河期的大气候,导致中国一个朝代很难突出300年!明朝最惨,小冰河期长达70年! 竺可桢先生早研究过,中国近 5000 年的气候就像过山车,冷暖交替着来,而这小冰河期就是最冷的那几段。明朝正好赶在 1400 年之后的冷期里,这一冷就没停过,直到亡国都没缓过来。 有数据说,明朝那时候的年平均气温比现在低 1℃还多,17 世纪更是近千年最冷的时候,极端低温比近代还低 5 到 7℃,这可不是多穿件棉袄能扛过去的,地里的庄稼最先遭了殃。 明朝最后几十年,那天气怪得吓人,真就像有人把天捅破了似的。陕西、山西、河北的黄土地,好几年没见过像样的雨,土干得用锄头都砸不动,硬得跟铁块似的。 陕西巡按御史吴甡当年写的奏报多揪心啊:延安府九年没收成,饥民实在没吃的,只能煮人骨头充饥。 1637 到 1643 年这几年更狠,华北一年降雨量还不到 300 毫米,连冬小麦的生长期都缩短了 28 天,本来能收两季的稻子,改成一季还减产四成,地里的苗刚冒头就枯死,根本等不到成熟。 徐光启在《农政全书》里都急得直跺脚,说江南的稻子减产不说,连番薯、玉米这些本来耐活的庄稼,都因为霜冻来得太早全冻死了,1641 年河南的番薯几乎绝收,97% 的地里都空荡荡的。 不光是旱,冷得也邪门。南方人都没见过那样的冬天,万历四十六年广东潮州下了三天大雪,积雪深达六尺,河里的鱼虾全冻僵了。 崇祯元年更离谱,鄱阳湖都冻上了,西班牙传教士曾德昭亲眼看见骑兵从九江直接骑马跑到南昌,冰面裂得能有一丈多深。长江南京段在 1626 年冬天结了 1.2 米厚的冰,商船冻在江心 49 天,官府组织一万人破冰,一天才走半里地。 钱塘江连续 7 年冬天封冻,最长一次冻了 83 天,漕运全断了,粮食运不过来,凤阳那边直接闹起了饥荒。这冷天把南方的果树也毁了,福建漳州的龙眼、荔枝树全冻死,海南的槟榔树十棵里剩不下两棵,农民赖以生存的家底全没了。 百姓哪扛得住这折腾?地里长不出粮,米价跟坐火箭似的往上涨,1628 年的时候一石米才 1 两银子,到 1640 年直接飙到 15 两,普通人家一年都赚不到那么多钱。 有的人挖观音土吃,吃下去拉不出来,活活胀死。路边全是饿死的人,没人埋,尸体堆在那儿发臭,这景象想想都让人难受。 实在活不下去,只能揭竿而起,李自成就是从陕西出来的,他当年所在的驿站被裁,本来就没活路,再遇上这大旱,跟着他造反的人越来越多,其实都是被逼得走投无路啊。 官府比百姓还为难,早就扛不住了。朝廷没钱啊,庄稼全毁了,税收收不上来,可赈灾、打仗哪样都要钱。 本来想调粮赈灾,可漕运因为江河封冻断了,就算有粮也运不过去,好不容易运到地方,还被层层贪官克扣,真正到百姓手里的没几粒。 更要命的是瘟疫跟着来了,1641 年山西潞安府爆发 “疙瘩瘟”,病人腋下长疙瘩,一吐血就死,这其实是鼠疫。 这瘟疫三年就夺走了华北 500 万人的命,北京城破的时候,守军能打的还不到一万人,大多都染上瘟疫躺倒了。后来研究发现,那时候的鼠疫杆菌还变异出了耐寒性,天冷反而让病毒更嚣张,官府连治病的药都没有,只能眼睁睁看着疫情蔓延。 屋漏偏逢连夜雨,关外的后金还趁火打劫。皇太极在沈阳试种耐寒的黑麦成功,八旗兵有了粮食,他们的蒙古马比中原马耐寒,冬天行军速度快了 30%。 渤海湾连续 7 年封冻,后金骑兵直接从冰上杀到山东,明军火铳在低温下七成都会哑火,根本没法打仗。辽东那边后金控制区气温降幅才 1.2℃,中原却降了 3.5℃,这老天爷的偏心,更是把明朝往死路上推。 中科院的人后来在陕西米脂的冰芯里发现,1644 年的大气粉尘浓度是正常值的 17 倍,那时候的生态环境跟 “核冬天” 似的。 你说这大明朝怎么扛?天不下雨,地不长粮,百姓造反,瘟疫横行,外敌入侵,官府没钱没粮没兵,就算有再好的皇帝、再能干的大臣,遇上这 70 年的小冰河期也没辙。 回看历史,汉朝、唐朝、宋朝,没一个超过 300 年的,全都是在气候变冷、灾害频发的时候出了乱子。 这 270 年一次的小冰河期就像个魔咒,气候一恶化,农业就崩溃,百姓就造反,朝廷就垮台。明朝就是最典型的例子,不是朝廷不努力,实在是这老天爷太不给面子,70 年的酷寒大旱,谁也顶不住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