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建英估计后槽牙都咬碎了, 她千不该万不该做的, 不是带孩子们回来,而是 回来了还要找宗馥莉去折腾。 折腾了这一下好了,好好的幸福晚年生活没过上,还弄得自己和孩子们一身的不清净,图啥呢。。 谁还记得,杜建英也曾是娃哈哈初创时的“半边天”。上世纪80年代,宗庆后推着三轮车卖冰棍汽水时,是她守着家里的小作坊,帮着配料、打包、跑销路。那些年夫妻俩挤在狭窄的厂房里,宗庆后在外跑市场,她在家稳住后方,娃哈哈早期的几款爆款饮料配方,都有她反复调试的心血。可创业刚有起色,两人就因理念不合分道扬镳,1990年低调离婚后,杜建英带着孩子远走国外,几乎从公众视野里消失,把娃哈哈的江山彻底留给了宗庆后。 这一走就是三十多年。她在国外把孩子们拉扯大,没借着娃哈哈的名气谋过半点好处,日子过得低调又平静。宗庆后这边则一路高歌猛进,把娃哈哈做成了年营收超700亿的饮料巨头,宗馥莉长大后顺理成章接手核心业务,成了外界眼中“铁板钉钉”的继承人。这些年,杜建英偶尔回国,也从没想过要掺和前夫的事业,直到近几年宗庆后身体出现状况,她才带着孩子们回来,本以为是落叶归根,能安安稳稳享晚年。 可偏偏,她心里的那点“不甘心”没压下去。或许是看到宗馥莉在娃哈哈说一不二,或许是觉得自己当年的付出没得到应有的认可,她回来后没多久,就开始针对宗馥莉“发难”——一会儿质疑宗馥莉的管理能力,说她“把娃哈哈的老招牌做砸了”;一会儿又牵扯出早年的财产分割,暗示自己当年吃亏太多。甚至在公开场合喊话,要求宗馥莉“给孩子们一个说法”,把本该藏在私下的家事,闹得人尽皆知。 她没料到,宗馥莉根本不吃“温情牌”这套。这位留洋归来的“公主”,在商场上向来以强硬著称,接手娃哈哈后大刀阔斧改革,裁撤老弱业务、推进数字化转型,连父亲宗庆后都要让她三分。面对杜建英的指责,宗馥莉直接通过公司声明回应,把当年的离婚协议、财产分割明细摆到台面上,证明杜建英当年是自愿放弃相关权益,不存在“吃亏”一说。证据确凿之下,舆论瞬间反转,不少人觉得杜建英是“贪心不足”,一把年纪了还出来折腾。 最难受的其实是她的孩子们。跟着母亲回国,本想感受亲情、安稳生活,结果因为这场风波,走到哪都被人指指点点,工作和生活都受了影响。有知情人说,孩子们多次劝杜建英“算了”,可她咽不下这口气,非要争个高低。可争来争去,除了让自己名声受损,让孩子们难堪,到底得到了什么?娃哈哈的股权早已清晰,宗馥莉的地位稳固如山,她的折腾,就像一拳打在棉花上,只溅起了满身的唾沫星子。 杜建英的委屈或许有几分真实。当年陪着宗庆后白手起家,吃了多少苦只有自己知道,看着曾经一起打拼的成果全由别人掌控,心里难免失衡。可她选错了方式,也看错了时机。如今的娃哈哈早已不是当年的小作坊,宗馥莉也不是能被轻易拿捏的小姑娘,公开撕破脸,只会让自己陷入被动。更何况,晚年幸福从来不是靠“争”来的,而是靠放下执念、安稳度日。 她本可以有另一种生活:拿着当年分割的财产,陪着孩子们享受天伦之乐,偶尔和老朋友聚聚,逛逛祖国的大好河山。可偏偏被过往的恩怨和莫名的执念困住,非要去招惹宗馥莉,结果把一手好牌打得稀烂。现在好了,名声没了,清净没了,连孩子们都跟着受累,这份“折腾”,实在得不偿失。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