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以为高志凯这种级别的大佬,出去参加活动,都是国家派的专机,配着团队,前呼后拥的。结果今天才知道,大哥很多时候是自掏腰包去的。 我们习惯了将公众人物,特别是那些在国际上维护国家利益的人物,与一个强大的、无所不包的官方体系划上等号。 谁能想到,这位常在国际论坛舌战群儒、让西方政客哑口无言的“硬核辩手”,私下里活得比普通人还“接地气”。高志凯的履历有多耀眼?牛津大学博士毕业,曾是联合国高级外交官,还担任过中国驻美使馆的核心顾问,参与过无数次中美高层经贸、外交谈判,光是一口流利到让 native speaker 惊叹的中英双语,就足以见得他的实力。可就是这样一位本该“自带光环”的大佬,却把“务实”刻进了骨子里。 有熟悉他的朋友爆料,高志凯去国外参加民间智库研讨会,从来不会主动麻烦相关部门协调。机票自己订经济舱,酒店选离会场近的快捷型,有时候为了赶早场发言,凌晨五点就起床赶地铁,早餐就啃个三明治配咖啡。一次在瑞士参加国际能源论坛,有外国学者见他一个人拎着公文包入场,忍不住问:“你的团队呢?”他笑着摆手:“我就是自己的团队,少点排场,多点时间琢磨发言内容,多好。” 他自掏腰包跑遍全球,从来不是为了刷存在感。早年西方媒体疯狂炒作“中国威胁论”,不少国外民众被误导,高志凯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主动联系各种民间论坛、高校讲座,自己承担所有费用,只为了站在异国他乡的讲台上,用事实拆解谎言。有一次在哈佛大学演讲,台下有学生抛出尖锐问题:“中国的发展是不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他没有回避,而是拿出自己实地考察的照片和数据,从新能源布局到生态保护政策,一条条细细解读,讲到动情处拍着桌子说:“中国从不走掠夺式发展的老路,我们要的是子孙后代都能享有的绿水青山,这种责任,我们比谁都看重!” 那场演讲结束后,不少学生围着他交换联系方式,说“第一次听到这么客观的解读”。 这种“自掏腰包的担当”,背后是刻进骨子里的家国情怀。他年轻时放弃国外优厚的待遇回国,有人问他图什么,他说:“我的根在中国,就算只能为国家做一点小事,也比在国外过得安逸有意义。” 这些年,他跑过几十个国家,从欧洲的小智库到非洲的民间交流会,只要有机会发声,他从不推辞。有时候朋友劝他:“你这么大年纪了,何必这么拼?让官方出面组织多省心。” 他却摇头:“民间的声音更灵活,更容易走进普通人心里,有些场合官方不便说的话,我来说;有些误解,我来解,花点钱算什么?国家利益面前,这点付出不值一提。” 我们总觉得“维护国家利益”是宏大的命题,是官方的事,却忘了还有高志凯这样的人,在用自己的方式默默添砖加瓦。他们没有前呼后拥的排场,没有唾手可得的便利,只凭着一腔热血和坚定的信念,在异国他乡为中国发声。比起那些动辄讲排场、喊口号的人,高志凯的“自掏腰包”更显珍贵——他的担当,不是靠体系赋予的光环撑起来的,而是源于内心对国家最深沉的爱。 更难得的是,他从不宣扬这些付出。每次被问到自掏腰包的事,他都轻描淡写地带过:“都是应该做的,没必要多说。” 这种低调和务实,恰恰是最让人敬佩的地方。现在很多人追求表面的光鲜,把排场当成身份的象征,可高志凯用行动告诉我们:真正的大佬,从不需要靠排场证明自己;真正的爱国,也从来不是挂在嘴边的口号,而是落到实处的每一次坚持、每一次付出。 高志凯的故事,打破了我们对“大佬”的固有认知,也让我们明白:维护国家利益,从来不是某一个群体的事,它藏在每一个普通人的行动里,更藏在高志凯这样“自掏腰包”的担当里。这种不计个人得失、默默奉献的精神,比任何排场都更有力量。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