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消费中,不少人会查看食品外包装上的标签,了解相关信息。但是,标签上密密麻麻的文字、有限的标注空间,经常让读懂它变得有些困难。今年9月8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和市场监管总局联合发布《关于实施预包装食品数字标签有关事项的公告》,为“数字标签”这个创新应用按下了加速键。那么,什么是“数字标签”,相比普通标签有哪些不同?企业的推广成效如何?我们一起来看。
在见福便利店的货架上,面包、便当等产品的外包装上多了一个二维码,这就是数字标签。记者随机挑选了一份培根芝士意面,手机扫码后不仅能马上获取产品的生产日期、保质期、配料表等基础信息,还能一键查看第三方检测报告、供应商资质证照、制作生产全过程视频等深度内容。相比普通纸质标签,数字标签实现了“可听、可播、可放大”功能,解决了“找不到、看不清、读不懂”的问题。更重要的是,数字标签呈现的内容更丰富,信息不易被篡改,且实现了过期、临期商品自动预警。
厦门见福连锁管理有限公司食品安全标准化总监叶邱毅:我给大家演示一下,目前这款产品是已经过期,是10月22日的产品,把这个商品交给店员扫描,这个商品是没办法流通到市场上去,会显示该产品已经过期。这个是虎皮卷,已经到了临期的时间点,消费者拿到这款产品的时候,会自动显示折扣,现在价格是3.4元,原价是6.8元。
叶邱毅说,数字标签相当于给食品办了一张电子身份证,从2019年起,见福就开始实行食品安全码管理系统,经过不断完善,数字标签升级到了5.0版本,除了核心信息外,还增加了食安科普、过敏成分提醒等,让消费者吃得更明白、更放心。目前,福建省两千多家线下门店的烘焙、便当等短保食品和自有品牌产品,全部应用了数字标签。
厦门见福连锁管理有限公司食品安全标准化总监叶邱毅:对于消费来说,它的满意度是可以提高到50%左右的,而且每年的浪费损失,大概可以节约在20万份,也就是价值大概200万左右的金额,短保的商品同比会增长45%左右,而且我们整年的报损率也从20%降到5%左右,对我们企业帮助还蛮大的。
同样,我市这家燕窝品牌企业,也已经实现了产品数字标签全覆盖。消费者扫码,就能快速获取产品详情信息,包括原材料产地、生产批次等溯源信息外,还涵盖了生产工艺、保质期、价格等。企业负责人说,使用数字标签后,不仅提升了信息传递的效率和准确性,还为数据追踪和分析提供有力支撑。
市民:我觉得这个创意挺好的,食品比较安全,可以追溯。
市民:还挺方便的,扫码就可以知道这个物品的生产方式。比如是冷加工还是热加工,或者是什么时候生产,在哪里生产,对食品安全保障更加了解。
市民:可以了解清楚产品,吃得也更放心。
据了解,此次发布的《关于实施预包装食品数字标签有关事项的公告》,明确提出广告、营销等其他信息不属于数字标签信息,严格禁止干扰正常阅读的弹窗、飘窗等元素,且数字标签必须清晰、醒目、易读。未来,市场监管部门会加大对数字标签政策的宣传解读,并借力“鹭享食安”品牌宣传,在“鹭品”企业先行推广;而企业方面,计划增设智能客服功能,让消费者扫码后就可以和AI客服互动交流,通过分析消费数据等信息,提供更加精准符合市场定位的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