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我没有一丝一毫的中国血统,但是我有100%的中国心,我将用一生来报答中国。”印

“我没有一丝一毫的中国血统,但是我有100%的中国心,我将用一生来报答中国。”印尼富商熊德龙虽是印尼和荷兰的混血儿,却坚称自己是中国人,无偿向中国捐款建校、医院和公共设施等超过4亿元。 熊德龙这份无血统却浓得化不开的中国心,根子全在养父母的言传身教里,不是血缘绑着他,是养父母的一言一行刻进了他骨子里。 他虽是印尼和荷兰的混血儿,却打小被广东梅州籍的华人养父母熊如淡、黄凤娇抱回家抚养,从记事起,就看着养父母每到年末雷打不动寄钱回梅州老家。 有一年家里实在拮据,养母干脆当掉自己唯一的金手镯,把钱凑齐寄回去,还摸着他的头说“再苦再穷不能忘家忘本”,这话像种子一样在他心里扎了根。 十几岁时他就跟着养父在面点铺帮忙,养父见他机灵,常教他做生意的道理,说做人要诚信本分。 16岁中学毕业进海绵厂打工,两年后想创业,养父母把全部积蓄拿出来,还挨家挨户找亲戚借钱给他凑本钱。 没想到刚赚回本钱,海绵厂就被一场大火烧了个精光,他消沉得抬不起头,养父母没骂他一句,反而卖掉房子给他凑钱东山再起。 捧着卖房换来的钱,他当场发誓要出人头地,好好报答养父母,更把养父母牵挂的中国当成了自己的根。 老天没辜负这份坚韧,熊德龙的第二次创业顺风顺水,从小小的海绵厂做起,十几年就把生意做到了烟酒、金融、房地产、酒店等多个领域,企业遍布印尼、美国、中国等十几个国家,成了身家数十亿的跨国集团老板。 可他没忘了当初的誓言,1979年中国刚改革开放,他就带着妻子直奔广东梅州,踩着养父母魂牵梦萦的土地,他心里只有一个念头:这是我爹娘的祖国,也就是我的祖国,得为这里做点实事。 他一眼就看出教育是根本,听说梅州要办嘉应大学,立马捐了210万,还在美国动员其他华侨一起凑钱。 之后这些年,嘉应大桥、剑英纪念大桥、梅县人民医院凤庚楼,还有一座座希望小学,都是他真金白银堆起来的,前前后后算下来,光无偿捐款就超过4亿。 他不光给钱,还带着国内欠发达地区的基层干部和科研人员出国考察,帮着引进外资和项目,把外面的好经验带回来。 1987年,他干脆把养父母送回梅州养老,只要有空就飞回来陪伴,母亲临终前,他趴在床边唱小时候学的客家山歌,昏迷几周的老人竟醒过来跟着哼唱,这份母子情早超越了血缘。 在国外,他更是把宣传中国当成自己的责任。1995年国庆,他在美国洛杉矶组织五星红旗升旗仪式,两架直升飞机拉着“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的横幅盘旋上空,他亲手把国旗挂上旗杆,含泪唱完国歌,在场的侨胞无不动容。 为了让世界听到中国的声音,他斥巨资收购美国《国际日报》,后来又拿下十多家报刊,在印尼发行当地版本,还承印《人民日报・海外版》,把中国的发展成就、文化魅力送到十二国的读者手上,每天发行总量高达一百五十万份。 他常说“文化不传比破产还可怕”,花两亿在梅州建客家文化数字空间,就是想让非遗文化通过手机、短视频传到海外华裔手里。 有人问他图啥,他只说年轻时在印尼见过华侨被欺负没人替着说话,后来才明白不是人弱,是没人为中国发声,所以他要做那个“说话的人”。 他的财报上有87亿美元资产,却总说“钱是工具不是终点”,给嘉应学院捐五千万设奖学金,专门留给“一带一路”来的留学生,说“你们来中国是认亲的”。他写英文自传不叫《我的成功》,偏叫《我的中国心》,里面没有炫耀财富,全是对中国的牵挂。 2015年他的故事拍成电视剧《亲亲中国爹娘》,剧中那句“没有一滴中国人的血,但有一颗百分之百的中国心”,正是他最真实的写照。 这么多年过去,七十多岁的他还每年飞三趟中美,不是度假是奔忙,无人机在洛杉矶天上画五星红旗,数字展厅里客家山歌飘向硅谷,奖学金名单上有越南、老挝学生的名字,他用一辈子的行动证明,家从来不是出生地,是刻在心里的选择,是养父母教他的“不忘本”,更是融进血脉的中国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