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云]荷兰尴尬了!从李成钢口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在吉隆坡结束的中美经贸会谈已经取得了初步共识,中美贸易之战不出意外会在近期落幕。 吉隆坡的空气里还残留着谈判的余温,中方代表李成钢在 10 月 26 日的新闻通气会上,抛出了一个让全球市场振奋的消息。 这场备受瞩目的中美经贸会谈,最终敲定了 “初步框架性协议”,最关键的是,美方明确表态要取消原定 11 月 1 日生效的对华商品 100% 加征关税计划。 美方这次突然松口,并非毫无征兆。此前数月,美国国内制造业压力陡增,多个行业协会联名施压,要求政府放宽对华关税限制 —— 高关税最终转嫁到美国企业和消费者身上,通胀压力下的民众怨声载道。中方始终坚持平等协商的态度,既守住核心利益底线,也为谈判留足了灵活空间。 李成钢在通气会上没有回避谈判中的分歧,但也强调双方都认识到合作共赢的重要性。这次达成的框架性协议,覆盖了贸易平衡、知识产权保护、市场准入等多个核心议题,虽然细节还需后续敲定,但迈出这一步已经意义重大。全球最大的两个经济体走向缓和,最坐不住的当属荷兰。 如果中美贸易全面回暖,荷兰继续坚持对华限制,只会错失中国这个庞大市场,而竞争对手可能趁机抢占先机。 有业内人士分析,荷兰企业已经开始向政府施压,希望重新评估对华政策,毕竟商业利益面前,意识形态对抗的成本实在太高。 其实中美贸易摩擦的降温,本质上是经济规律的必然。中国拥有完整的工业体系和超大规模市场,美国在科技、农业等领域有自身优势,双方互补性远大于竞争性。此前的贸易战没有赢家,中国外贸韧性十足,美国却陷入通胀困境,欧洲盟友也跟着受损。 这次吉隆坡会谈的突破,不仅让中美贸易战看到落幕的曙光,更给全球经济注入了一剂强心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此前预测,中美贸易摩擦缓和可能让全球 GDP 增速提升 0.3 个百分点。 对中国企业来说,关税取消意味着出口成本降低,订单稳定性增强;对美国消费者而言,物价上涨压力有望得到缓解;对全球供应链来说,不确定性减少,企业投资信心回升。 荷兰的 “被动”,恰恰印证了单边主义、阵营对抗的不可持续性。在全球化时代,跟着别人的节奏起舞,忽视自身经济利益,最终只会得不偿失。未来,荷兰大概率会调整对华政策,毕竟在商业合作中,没有永远的盟友,只有永恒的利益。 中美贸易战的缓和,不是谁对谁的妥协,而是双方理性回归的结果。它告诉我们,解决贸易争端的唯一途径是平等对话,而不是极限施压。 全球经济正处于复苏的关键期,中美两个大国承担起应有的责任,不仅符合两国人民利益,更是对世界经济的巨大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