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宁波,一男子去理发店理发,理发师说其头上有红疹,可以免费头皮检测,男子欣然同意。不料,理发师用检测仪检测后,说他头上密布“虫卵”,但可以用药水清理。男子吓坏了,默许了对方使用880元一支的“特效药水”。没想到,理发师接连拆开30支药水,账单在不知不觉中累积至26000元。付费时,店家又上前游说,以“根治需长期养护”为由,诱使他当场办理了六万元的预付套餐。回家后,小李越回想越蹊跷,所谓“虫卵”究竟是确有其事,还是精心设计的骗局?惊觉受骗后,他愤而投诉。 据悉,2025年10月24日,小李(化名)想着剪个头发,清爽一下,走进了公司附近一家看起来装修时尚的理发店。他预期的消费,不过是几十元到一二百元的普通洗剪吹。 刚进理发店,发型师托尼老师就热情地接待了他,洗头、围上围布,手中的剪刀熟练地挥舞着,并与小李闲聊。 在理发过程中,托尼老师的动作慢了下来,他微微蹙眉,语气带着一丝关切地说道:“李先生,您最近是不是感觉头皮偶尔会有点痒?或者有小红点?” 小李回想了一下,确实偶尔会有此类感觉,但并未在意,并如实相告。托尼老师随即表示,店里正好有专业的头皮检测仪,可以免费为他做一个全面的头皮健康检查。 在“免费”字眼的吸引下,加之对专业人士的信任,小李欣然同意了这项附加服务。 随后,小李在一台仪器上检测头皮,图像实时显示在旁边的屏幕上。 托尼老师指着屏幕上一些放大后略显模糊的小点,用严肃而确信的语气告诉小李:“您看这些区域,这可不是普通的头皮屑或油脂,这是虫卵。” “虫卵?”小李心里咯噔一下。 托尼老师进一步解释道,这种“寄生”情况如果不及时处理,可能会导致脱发、皮炎,甚至影响毛囊健康,未来可能难以逆转。 就在小李感到不知所措时,托尼老师适时地给出了解决方案:“我们店里有针对这种情况的专用‘治疗药水’,能够深入清洁,有效去除这些虫卵和微生物。一支是880元。” 这个价格让小李有些犹豫。但托尼老师紧接着强调,这是为了他的健康投资,并且会根据实际情况使用,不会多用。 小李默许了处理方案。接下来,理发师开始一支接一支地使用这种昂贵的药水。 使用结束后,托尼老师再次为小李进行了“免费复查”。他指着屏幕,欣慰地告诉小李:“效果非常显著,您看,现在虫卵的迹象已经基本看不见了。” 当小李以为事情告一段落时,又有人走了过来说,小李刚才使用的药水总计30支,费用为26400元。 与此同时,店方又开始推销一款6万元的至尊护理套餐,并表示这笔药水费以及后续护理等服务都可以直接从套餐内扣除。 在店方各种话术游说下,小李的理性判断力瞬间被大大削弱,迷迷糊糊地同意了办理套餐,并通过手机支付了6万元。 回到家后,小李冷静下来,越想越觉得不对劲,意识到被欺骗,当即尝试与理发店沟通,要求退还6万元款项。 但店方态度强硬,以“服务已经提供”、“套餐自愿办理”等理由拒绝退款。 在沟通无果的情况下,小李选择了向市场监督管理部门投诉。 那么,从法律角度,这件事如何评价呢?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二十条规定,经营者向消费者提供有关商品或者服务的质量、性能、用途、有效期限等信息,应当真实、全面,不得作虚假或者引人误解的宣传。 本案中,理发师声称小李的头上“虫卵”,但这样的诊断一般需要医疗人员的专业判断,理发师的说法不一定真实。 如果后续调查证实,理发师的说法是虚构的或严重夸大的,例如,将普通的头皮屑刻意描述为“虫卵”,那么这就构成了故意告知虚假情况。 此外,药水如不具备其所宣称的“杀灭虫卵”的治疗功效,则说明该功效系由店员凭空捏造或过度渲染,同样构成虚假宣传。 理发店如在免费检查过程中,通过虚构病情来制造小李的恐慌心理,从而为后续的高价消费铺路,这符合欺诈消费的特征。 所以,如理发店存在欺诈行为,小李作为消费者,可主张退一赔三,除要求理发店在退还6万元费用之外,还可以要求额外支付18万元赔偿款。 此外,理发店售卖商品的价格行涉嫌价格欺诈。 《明码标价和禁止价格欺诈规定》第六条规定,经营者应当以显著方式进行明码标价,明确标示价格所对应的商品或者服务。 《价格法》第十四条第(四)项规定,经营者不得利用虚假的或者使人误解的价格手段,诱骗消费者或者其他经营者与其进行交易。 本案中,理发店如没有在店内醒目位置对880元/支的药水及6万元的套餐进行明码标价,则违反了明码标价规范。 而且,一支成本可能较低的“药水”收费880元,且一次性使用30支,总价达26400元,其定价的合理性严重存疑,或构成价格欺诈。 一旦查实 理发店的定价行为违法,则依法可以责令改正、没收违法所得、并处违法所得5倍以下的罚款等。 对此,您怎么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