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功劳有多大?燕云十六州丢了四百多年,北宋使臣苏辙出差时发现,当地汉人全剃了契丹发型,穿胡服说胡语,跟中原人完全两样。 1403 年深秋,北平街头的胡服商铺渐渐少了。 8 岁的李明远拉着阿爷的手,停在新开业的汉服铺前。 “阿爷,这衣裳领口不勒脖子,比胡服舒服!” 他伸手摸布料。 阿爷望着 “大明汉装” 的招牌,眼眶发红:“你太爷爷只在梦里见过。” 没人知道,这寻常的一幕,藏着四百年的沧桑。 1279 年崖山海战后,元朝将燕云汉人的汉服全收走烧毁。 那时的孩子,只知胡服骑马,不知汉装宽袍。 1122 年,童贯率军北伐,刚到涿州就被辽军打得溃逃。 士兵张二狗逃回汴梁,哭着说:“燕云百姓骂咱是‘南边来的骗子’。” 原来宋朝承诺的 “免税三年”,连一纸文书都没兑现。 1234 年,蒙古灭金后接管燕云,“四等人制” 让汉人抬不起头。 大兴县农户赵老栓,种三十亩地要给蒙古领主交二十亩收成。 儿子想读书,却因是 “汉人” 被学堂拒之门外。这样的绝望,直到 1367 年才有了转机。 朱元璋在应天府召开军事会议,桌上摊着燕云十六州地图。 “北伐不能只靠打仗,要让百姓觉得‘这是咱的家’。” 他敲着地图说。 将领徐达点头:“臣懂了,先稳粮,再稳心。” 1368 年正月,朱元璋登基当天,就派常遇春带五万石粮北上。 粮队到德州时,饥肠辘辘的燕云百姓围上来,却不敢伸手。 常遇春让人把粮袋打开:“朱皇帝说,这粮是给你们的!” 同年八月,徐达率军抵达元大都城外,没急着攻城。 他先贴出告示:“明军不抢粮、不占地,只还百姓田。” 元军将领扩廓帖木儿想抵抗,手下士兵却偷偷开了城门。 士兵李黑子说:“俺家的地被蒙古人占了,俺要回家种地。” 明军进城后,朱元璋的 “户帖制” 很快落地。 北平府官员挨家挨户登记,把蒙古贵族的地分给百姓。 赵老栓的孙子赵小虎,领到三十亩地的地契时,手都在抖。 “这纸上有俺的名字,再也不用给人交租了!” 他把地契藏进棉袄。 文化重建上,朱元璋没搞 “一刀切”。 1369 年,北平夫子庙重修,他特意下令保留元朝的石碑。 “好的留着,坏的改掉,别让百姓觉得咱在翻旧账。” 他对官员说。 蒙古人帖木儿,因懂汉学还被聘为夫子庙的教书先生。 卫所制的推行,更是让燕云彻底稳住了。 1370 年,朱元璋派军户驻守宣府,每户分五十亩地。 可改革也遇到过麻烦。 1372 年,大兴县有百姓因习惯说蒙语,孩子上学听不懂汉话。 官员想处罚,朱元璋却让人开 “双语学堂”。 “慢慢来,语言要靠教,不是靠罚。” 他在奏折上批道。 一年后,学堂里的孩子都能流利地说汉话了。 1380 年 “空印案” 爆发,燕云有九百多元朝旧吏被查。 有人说朱元璋太狠,他却在朝堂上说:“不除贪官,百姓的地保不住。” 查出的赃款,全用来给燕云百姓修水渠。 涿州的水渠修好后,庄稼收成比往年多了三成。 到 1398 年朱元璋去世时,燕云早已换了模样。 北平的汉人,穿汉服、说汉话,祭祀时读的是汉文家谱。 蒙古人、色目人,也渐渐融入当地生活。 帖木儿的儿子,还娶了汉女为妻,过年时一起贴春联。 1403 年朱棣迁都北京,看到的就是这样的燕云。 街头的商铺,卖的是汉装、汉茶、汉书。 孩子们在夫子庙前朗诵《论语》,声音清脆。 官员上报:“燕云百姓的心,全向着大明了。” 如今,北京故宫博物院里,还藏着洪武年间的户帖。 上面的字迹虽淡,却清晰地写着百姓的姓名和土地亩数。 每年春天,都有人去北京卢沟桥凭吊。 桥上的石狮,见证了燕云从胡化到汉归的四百年。 朱元璋收复的不只是土地,更是把濒临断绝的华夏认同接回了根。 如今,北京故宫里还保存着洪武年间的 “户帖” 原件。 上面写着农户的姓名、土地亩数,字迹虽淡,却藏着最实在的安稳。 历史学者说:“朱元璋的伟大,在于他不仅结束了乱世,更重塑了文明的根。” 四百多年的异化,在他的手里,一点点回归华夏本色。 每年清明,都有人去北京居庸关凭吊。 站在长城上,遥想当年明军收复燕云的场景,感慨万千。 正是朱元璋的谋略与担当,让这片土地重新找回了自己的名字。 华夏文明的韧性,在他的身上,展现得淋漓尽致。 现在,翻开《明史》,关于朱元璋收复燕云的记载虽简,却重如千钧。 他或许有争议,但在 “恢复中华” 这件事上,功绩无人能及。 燕云的土地、百姓的人心、文化的根脉,在他的手里,失而复得。 这份功绩,穿越六百年时光,依旧闪耀着光芒。 信源:朱元璋的功劳是非常非常大的——度小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