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台湾白色恐怖时期,我党在台有三条地下情报线,台工委蔡孝乾是一条,吴石是一条,这两

台湾白色恐怖时期,我党在台有三条地下情报线,台工委蔡孝乾是一条,吴石是一条,这两条线都隶属于华东局,洪国式情报小组是第三条线,这条线跟蔡孝乾、吴石均没有横向联系,直属中央社会部李克农领导。听上去像一句枯燥的史料,可背后是一场隐蔽到极致的较量,一群在戒严铁幕下摸索生路的人。 1945年,日本战败投降,台湾回归。岛上表面热闹,暗地里风向突变。国民党军政系统全面接管,内部却已开始布防“防共”。就在那年年底,中央派出人员赴台建立地下组织。形势判断很清晰——台湾将是国共斗争的延伸战场。于是三条情报线被同时铺开:一条是蔡孝乾领导的台湾省工委,一条是吴石主导的军中潜伏系统,还有一条更隐秘,几乎鲜为人知——洪国式情报小组,直属中央社会部,由李克农直接指挥。 蔡孝乾这条线,走的是群众路线。表面身份是工会组织者,暗地里统筹台省工委的各级小组。他在岛内发展学生、教师、码头工人,一边传递情报,一边发动基层力量。组织庞大,覆盖面广,却也埋下危险。线太多、面太宽、层级太浅,一旦有人暴露,整盘皆输。几次传讯中断,工委内部已经警觉,但为时已晚。 吴石那条线更特殊。他是国民党国防部参谋次长,军衔高、身份敏感,表面上是蒋介石的“心腹”。从1946年起,他向华东局提供台防地图、战区布防、空军调动等一手情报,传递渠道通过上海秘密电台。外界没人敢想,一个国防高官竟是共产党潜伏线的重要节点。直到1949年秋天,国共战争进入尾声,吴石仍在台北日以继夜地整理军事文件。 洪国式情报小组几乎与外界断绝。成员少、任务精,只负责与中央社会部接头。设立的目的,是避免华东局两条线被破后,仍能维持最低程度的联络。这条线不参与群众组织,不插手军政系统,只处理信息收发与潜伏点维护。运作极其隐蔽,连蔡孝乾和吴石都不知道有这条线的存在。李克农的部署很明确:这组人只对中央负责,不与地方交叉。 1947年“二二八事件”后,台湾政治氛围骤然紧张。大批知识分子被捕,地下组织活动急剧收缩。蔡孝乾线开始频繁更换联络点,情报传递改用暗号信封。台工委内部一度怀疑出现内奸。就在这时,吴石线仍旧正常运作,他与上海方面的接头仍在继续。那种危险的平衡,像一根绷紧的弦。 1949年底,形势彻底变了。大陆解放,国民党退守台湾。白色恐怖正式拉开序幕。全岛进入戒严,保密局、宪警、警备总司令部三套系统同时上阵,全面清剿“匪谍”。地下党员从几百人骤降到寥寥几十。蔡孝乾被捕的那一刻,台工委的主干网全线瓦解。讯问持续数周,组织、名单、联络方式全部泄露,数百人被捕。国民党当局在岛内宣布“破获台湾共谍大案”,震动全台。 吴石那边也难逃劫数。1950年初,军中清查风声愈紧,他仍坚持传递信息。4月6日夜,保密局出动特勤,突袭其寓所。吴石被捕,三天后枪决。台北监狱外,传来沉闷枪声,情报线至此中断。大陆方面后来评价:吴石之死,是白色恐怖最惨烈的牺牲之一。那份牺牲,换来了对台湾防务体系的完整了解,为解放军后续战略提供了宝贵情报。 洪国式小组在这场清洗中没有立刻暴露。它像一根细线,潜伏在阴影中。成员分散在基隆、台南、澎湖,偶尔通过渔船或邮政信号暗中传讯。与前两条线不同,这组人没有大规模行动,也没有政治口号,完全以“沉默”求生。直到1952年以后,中央社会部的台湾情报网逐渐调整,洪国式线才慢慢淡出历史。它的成员多数隐姓埋名,少数在岛内被捕入狱。那段经历几乎无人知晓,却成为台湾情报史上最隐秘的一章。 三条线的命运,像三个镜像。蔡孝乾线因叛变崩溃,吴石线因牺牲断裂,洪国式线因隐匿消失。三种结局,三种命运。有人战死,有人变节,有人无声。历史从不戏剧化,它只是冷静地划下句号。 白色恐怖的阴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