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风]抗美援朝时,5名中国女战士被美军包围后主动投降,此后下落不明,大家都以为她们早已牺牲,谁料50年后,一美国老太透露了她们的最终去向.… (信源:电影网——三八线上的女兵剧情) 1951 年 1 月,朝鲜半岛遭遇百年不遇的极寒,气温跌破零下 35 度。志愿军战士的棉衣里填的是粗棉花,很多人鞋子磨破,只能用破布裹着脚行军,冻掉脚趾、耳朵的情况比比皆是。 五位女兵当时跟着部队在汉城(今首尔)附近执行掩护任务,撤退时遭遇美军空袭,与大部队失去联系,身边只有一个急救箱、几发手榴弹和半袋冻硬的土豆,连指南针都在混乱中弄丢了。 卫生员张兰是五个人里年纪最大的,刚满 21 岁,她把大家召集到一棵松树下,掏出笔记本画简易地图:“往北边走,总能找到大部队。路上遇到伤员,咱们不能不管。” 她们没走大路,专挑树林和山沟,白天躲美军巡逻队,晚上借着雪光赶路。 有天凌晨,她们在雪地里发现了三名受伤的朝鲜村民,其中还有个抱着婴儿的母亲。 王文慧立刻打开急救箱,用冻得发紫的手给村民包扎伤口,孙娜娜和李毅力则把自己的棉衣脱下来裹在婴儿身上 —— 她们自己穿着单衣,在寒风里冻得直打哆嗦。 在朝鲜战争中,志愿军卫生员不仅要救自己人,遇到朝鲜平民也会伸出援手,这是 “人民军队为人民” 的初心,哪怕自己身处险境。 而文工团员除了宣传鼓动,也会承担伤员护理、物资运送的任务,孙娜娜和李毅力虽然是文工团出身,却早就练就了包扎、抬担架的本领,一点不含糊。 没想到,第二天中午,她们被一小队美军包围了。当时她们正躲在一个山洞里给村民煮土豆,美军的脚步声突然从洞口传来。 张兰立刻让王招娣带着朝鲜母子从山洞后身的小缺口撤离,自己和另外三人则拿起手榴弹,堵在洞口。 美军喊话让她们投降,李毅力朝着洞口大喊:“我们是中国人民志愿军,绝不投降!” 话音刚落,美军就开始往洞里扔烟雾弹。 有位幸存的朝鲜母亲后来回忆,她抱着孩子跑远后,回头看到山洞方向传来三声巨响,“雪地里冒起黑烟,我知道那五个姑娘……” 后来人们在清理战场时,发现了五位女兵的遗体,她们紧紧靠在一起,手里还攥着没扔出去的手榴弹,张兰的笔记本上写着最后一句话:“我们的血没白流,村民安全了。” 她们的事迹后来被志愿军政治部记录下来,传到国内。上世纪 60 年代,长春电影制片厂把这个故事改编成电影《三八线上的女兵》,上映后感动了无数观众。 电影里有个细节特别真实:五位女兵在雪地里行军时,互相踩着前面人的脚印走,孙娜娜的鞋子丢了,李毅力就把自己的鞋子换给她,自己光着脚走——这个情节,正是根据当年的真实回忆改编的。 现在,五位女兵的名字被刻在朝鲜平安南道的志愿军烈士陵园里,每年都有中朝群众去献花。她们的故事也成了爱国主义教育的教材,很多学校会组织学生观看《三八线上的女兵》,听老兵讲她们的事迹。 有位老师说:“给孩子们讲这段历史时,他们会问‘为什么姐姐们不怕死’,我会告诉他们,因为她们知道,自己的牺牲能换来更多人的和平。” 网友们了解这些事后,都在评论里留言 “致敬英雄”。有人说 “平均年龄不到 20 岁,本该是在家撒娇的年纪,却在异国他乡为国捐躯”,还有人翻出电影片段,“每次看到她们把棉衣给婴儿的情节,都会哭”。 确实,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无数这样的年轻人,用生命诠释了 “保家卫国” 的意义,她们不是 “电影里的英雄”,是真实存在过的、有血有肉的姑娘。 后来,人们在整理张兰的遗物时,发现了一张她和家人的合影,照片背面写着 “等打完仗,就回家看爸妈”。 可她再也没机会回去了。但她和其他四位女兵的故事,却永远留在了人们心里,提醒着我们:今天的和平,是用无数人的生命换来的,不能忘,也不敢忘。 最后想问问大家:你看过《三八线上的女兵》这部电影吗?听完五位女兵的故事,你有什么想说的?评论区聊聊,一起把这份感动和敬意传下去,让更多人知道,曾经有这样五位姑娘,在朝鲜战场的寒冬里,绽放过最耀眼的生命之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