享誉世界的“数学皇帝”回国任教,清华给啥待遇?他:一分钱不要,就为中国干件大事! 咱先聊聊这位“大人物”——丘成桐,光听名号就够震撼:22岁拿下博士学位,27岁破解困扰数学界几十年的“卡拉比猜想”,34岁捧起数学界的“诺贝尔奖”菲尔兹奖,还是史上第一位获此殊荣的华人!美国媒体直接称他是数学界的“皇帝”,这咖位,放在全球都是顶流中的顶流。 可谁能想到,这么牛的人物,当年从美国回清华任教时,竟提了个让所有人意外的要求:“薪水一分钱不用给”。更让人佩服的是,这不是一时冲动——从1979年第一次回国算起,整整40年,他在国内没拿过一分钱工资,反而自己倒贴钱搞研究、捐藏品、给基金会筹钱。你说这图啥?人家就图咱中国的数学能站起来,能有一批批自己的顶尖人才,不再跟在别人屁股后面跑! 要讲丘成桐,就得先说说他那苦到骨子里的童年。他生在广东,长在香港,家里足足8个兄弟姐妹,日子过得那叫一个紧巴。祖上虽说也是书香门第,出过秀才,可到了他父亲这辈,连年战火把家底烧得一干二净。一家子挤在香港的小乡村里,没电灯没自来水,夏天洗澡就往门前小河里跳,吃饭更是顿顿不够。丘成桐后来回忆,小时候常没晚饭吃,全靠救济会的面条扛过夜,那种饿肚子的滋味,他一辈子都忘不了。 更惨的是,他14岁那年,父亲突然去世,家里的天一下就塌了。亲戚们都劝他母亲:“别让孩子读书了,早点出来干活补贴家用吧!”可他母亲偏不,这位要强的母亲说啥也不肯让孩子们辍学——她知道,只有读书才能让孩子们跳出贫民窟,才能活出个人样。于是,母亲一个人打好几份零工,白天累死累活,晚上就点着煤油灯陪孩子们看书,还教他们念古文、讲做人的道理。那盏小小的煤油灯,照不亮破旧的屋子,却照亮了丘成桐的未来,也把“自强不息、不忘家国”的种子,深深种进了他心里。 后来丘成桐凭着过人的数学天赋,考上了香港中文大学,又在1969年被推荐到美国伯克利分校读博,师从世界数学大师陈省身。伯克利当时是全球微分几何的中心,到处都是想在数学界闯出名堂的天才,竞争激烈到吓人——很多人学着学着就撑不下去了,最后教室里常常只剩下丘成桐一个学生。陈省身对他的评价极高,说:“丘成桐22岁毕业时,就注定要改变数学的面貌。” 这话一点没说错。27岁那年,丘成桐干了件惊动世界的事——他证明了“卡拉比猜想”。要知道,这个猜想之前困扰了数学界几十年,不少大师都觉得“这东西根本不存在”,可丘成桐偏不信邪,硬是啃下了这块硬骨头。紧接着第二年,他又破解了“正质量猜想”,斯坦福大学直接把他提拔成教授,那年他才28岁,就成了“几何分析”这门新学科的开山鼻祖。 之后的几十年,丘成桐拿奖拿到手软:32岁获美国数学会维布伦奖,33岁捧菲尔兹奖,36岁得麦克阿瑟天才奖,45岁拿克拉福德奖,后来还获沃尔夫奖、马塞尔·格罗斯曼奖……他成了全世界唯一包揽这六项顶级大奖的数学家,哈佛有人说:“丘成桐一个人,就是一个数学系!” 可就算在国外名气再大、地位再高,丘成桐始终没忘自己是个中国人。1979年他第一次受邀回国,刚下飞机就蹲下来摸了摸机场的土地,眼眶都红了:“在香港20年,那是英国殖民地,到处受歧视;在美国20年,总觉得是漂泊。现在回到这里,才是回到了自己的家。”从那天起,他就暗下决心:一定要帮中国的数学站起来! 这些年,他为中国数学做的事,说出来能让人竖起大拇指:1984年开始,专门招中国学生读博,几十年培养了一大批微分几何人才;1993年在香港中文大学建数学研究所,后来又在北京建晨兴数学中心、在浙大建数学科学中心、在清华建数学研究中心,为了筹钱,他在国外跑断腿,还自己捐藏品;怕华人数学家在国际上没话语权,就组织国际华人数学家大会,1998年第一次在北京召开,让世界看到了中国数学的力量;觉得国内数学教育要从娃娃抓起,又设立了“丘成桐中学数学奖”“大学生数学竞赛”,还搞了“数学英才班”“领军人才计划”,就盼着能多发现几个好苗子。 有人问他:“你这么折腾,一分钱不拿,图啥?”丘成桐说:“数学是基础科学的基础,没有好的基础科学,中国科学永远突破不了。我就想让中国有更多数学人才,让中国数学能在世界上抬头!”你说这话多实在,多让人感动——他明明能靠名气享受优渥的生活,却偏偏选择为中国数学“义务打工”40年,这份赤子之心,比任何荣誉都珍贵。 2022年,丘成桐正式受聘为清华讲席教授,把自己所有的光和热,都倾注到了中国数学事业上;2023年他又获邵逸夫数学科学大奖,还当上了世界华人数学家联盟主席。从当年那个吃不饱饭的穷孩子,到如今享誉全球的“数学皇帝”,丘成桐这一辈子,活成了中国知识分子的脊梁。 像丘成桐这样的人,才是咱们该追的“星”——他不为名不为利,心里装的全是国家和学科,用一辈子的行动告诉我们:什么叫“家国天下”,什么叫“无私奉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