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应把黄河入海口问题提上日程。黄河因为含沙量大,入海后形成造陆效应。现在黄河入海口在渤海,长期看不可持续。渤海是我国内海,持续久了,会越填越小,造陆意义不大,属于自己的海换自己的陆,不划算。 麻烦各位读者点一下右上角的“关注”,留下您的精彩评论与大家一同探讨,感谢您的强烈支持! 黄河自古以来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也是影响国土格局的大江大河。关于黄河入海口的走向和泥沙去向,这些年其实业内和社会各界都有不少争论。 有不少声音认为,国家应该认真考虑黄河入海口调整的问题,不能仅仅满足于现状,更要从长远的国家利益来权衡。 大家都知道,黄河带来的泥沙非常惊人。老百姓常说“一碗河水半碗沙”,这绝不是夸张。每年巨量的泥沙被黄河带到入海口,最终大部分都沉积在渤海里。 长此以往,渤海的面积越来越小,黄河三角洲还在不断向海里推进。根据相关数据,黄河三角洲每年大约能往海里推进将近400米,造陆面积也非常可观。有人觉得这是“平白多出来的国土”,但这背后的账到底划不划算,值得深思。 渤海作为中国的内海,面积约7.7万平方公里,里面蕴藏着丰富的油气资源和渔业资源,更是环渤海经济圈的重要支撑。 像天津港等核心港口就在这里,直接关系着中国北方的对外贸易。要是泥沙持续淤积,渤海不断变小,既不利于生态环境,也会影响经济发展和港口航道安全。 换句话说,把自己的海变成陆地,只是自己跟自己“内部置换”,并没有从整体上增加新的国土资源。 有人甚至形象地说,这就像用家里院子的地铺到厨房,表面看面积没变,其实是牺牲了一头的功能。 有专家提出,现在的黄河泥沙年输送量已经大大下降,和上世纪相比,年均泥沙量从16亿吨减到3亿吨。虽然渤海被彻底填平的可能性不大,但泥沙淤积的趋势依然存在。 即便如此,渤海的“以海换陆”依然有成本和机会损失。对比之下,历史上黄河曾经流经苏北,给那片区域带来了巨大的地貌和生态变化。 譬如1128年到1855年的700多年间,黄河改道,带动了苏北地区的快速造陆,盐城等地其实就是这样逐渐成长起来的。 但自从黄河改道,苏北失去了稳定的泥沙补给,海岸反而开始被侵蚀。如今,部分海岸线甚至每年倒退几十米,国土面积实际上在“缩水”。 2024年数据,侵蚀长度已经超过280公里,有的地段一年后退80米,这种趋势不能不引起重视。 现在有研究团队用数学模型对苏北滨海港的泥沙和水流进行了模拟,结果显示,只要科学规划,泥沙淤积是可以控制的。 港区的流速变化、淤积范围、潮汐规律等都被详细测算过,模拟结果显示,泥沙主要集中在港口周边,潮汐波动反而更加稳定。 所以,只要港口建设、航道疏浚方案合理,泥沙问题并不会成为无法解决的难题。而且黄河如果重回苏北入海,每年10亿吨左右的泥沙不仅可以阻止海岸继续被吞噬,还能逐步拓展新的国土。 这里面还有一个很多人没注意到的好处,就是水资源的再分配。黄河每年入海的水量超过200亿立方米。如果未来能有一部分水量引入苏北,不仅能给当地湖泊河流补水,还能反哺地下含水层。 对长三角粮食产区来说,这就是直接的“生命线”。而山东等地只要留足基本用水需求,也不会因此受损,反而更容易调控洪涝灾害。 港口方面,有人担心泥沙会影响连云港、滨海港这些大港口。其实只要防波堤设计得当,泥沙影响可以限制在16米等深线以内,对主要港区运营冲击有限。相比在渤海“换汤不换药”的造陆,苏北的新陆地是实打实的国土红利。 黄河入海口问题说到底,是国家战略利益的再平衡。与其让宝贵的泥沙和水资源在内海反复消耗,不如考虑如何让它们发挥更大的作用。让苏北恢复增长、生态修复、港口发展和粮食安全,都能从中受益。 你怎么看黄河入海口调整的必要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