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两则官方通报聚焦食品安全领域,暴露的问题与后续处置引发社会广泛讨论。 10月27日,罗定市农业农村局通报,接群众反映罗定市粤光肉联食品有限公司涉嫌非法处置死猪后,相关部门现场确认存在一批死猪,已委托资质企业无害化处理,确保未流入市场,7名涉案嫌疑人已被公安机关控制。同日,兴城市市场监督管理局针对网友举报“酸菜腌渍池作业人员抽烟吐痰”一事,连夜调查执法,该批次酸菜已扣押待销毁且未流入市场,涉事企业正接受调查。 两起事件均由网友举报曝光,监管部门接报后快速响应,阻断问题食品流入市场,其处置效率值得肯定。但通报发布后,网友仍存担忧:“死猪堆于公司门口,厂区内是否有更多隐患”“食品安全不应仅靠事后处理”“需彻查涉事企业过往产品流向”。 公众的担忧源于近年食品安全事件频发,“惯性质疑”背后是对食品安全的深切焦虑。依赖网友曝光、执法事后介入的模式存在滞后性,也凸显食品卫生安全日常长效监管的不足——兴城市通报隐去涉事酸菜企业名称,仅称“正在调查”,难以让公众信服“依法严惩”的态度。 当前通报虽保障即时知情权,但监管需持续推进:罗定需彻查涉事企业过往产品流向并公开;酸菜等食品生产环节应强制装监控留存记录,统一质检标准。消费者应选带溯源码的产品,遇问题留存证据维权;监管部门需精准界定问题性质,若涉《刑法》第143条“生产、销售不符合卫生标准的食品罪”,需从严追究刑责,强化震慑。 归根结底,严格落实《食品安全法》,让监管覆盖食品全环节,前置监管、规范流程、畅通维权,才能打破“曝光后才介入”的被动局面,筑牢食品安全防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