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俄罗斯专家一语中的:“不论是伊朗还是俄罗斯,都存在一个错觉,那就是只要他们躺下,欧美就会去打中国,而中国需要他们,无论他们做什么,中国都应该出钱,出力!” 马斯洛夫的这个观点戳中了伊朗和俄罗斯决策层的一个老毛病:觉得自家一松懈,西方就会扑向中国,中国为了自保,得无限度拉他们一把。俄罗斯这边,自打2022年2月乌克兰冲突开打,西方制裁就跟雪崩似的砸下来,冻结资产、断SWIFT通道,经济压力山大。莫斯科转头就往东看,普京2月飞北京,签了天然气管道协议,贸易额那年蹿到1900亿美元。俄罗斯官员盘算着,中国需要他们的能源和资源缓冲,会高价买油气、粮食,甚至军工部件也能顺水推舟。但事实呢?中国贸易是涨了,2023年破2400亿,2024年上半年又上2600亿,可定价全按市场走,不带溢价。北京提供经济援助,买了些能源,但武器援助零蛋,边境贸易站卡车拉的都是粮食机械,没军火影子。中国外交部反复强调“中立”,在联合国安理会投否决票帮俄罗斯挡枪,但那是基于自身利益,不是无条件站队。 伊朗的算盘打得也差不多。2018年美国退出核协议,重启制裁,伊朗石油出口腰斩,经济雪上加霜。2021年3月,中伊签25年全面合作协议,涵盖能源、基建、交通啥的。伊朗外长扎里夫签字时,媒体炒得热火朝天,说中国投4000亿美金,帮伊朗建高铁、港口,还买油救急。结果呢?协议签了三年多,实际落地慢吞吞。中国企业去了波斯湾,铺了些管道,建了点基础设施,但投资规模远没到预期。2023年伊朗对华石油出口涨了点,占总出口一半多,可价格还是市场价,中国买家在上海交易所竞价,不让步。2024年欧盟续签对伊制裁,石油日出口限10万桶以下,北京也没额外松口贷款。伊朗想借“一带一路”翻身,可中国优先自家项目,互利为主,不当冤大头。 这俩国家都低估了中国“战略自主”的底线。中国外交讲互惠共赢,不是单方面兜底。俄罗斯以为自己是欧洲能源阀门,中国离不开;伊朗觉得自己是中东石油要道,北京得护着。但中国经济体量全球第二,产业链齐全,从南海到中亚,从“一带一路”到全球南方,手里有的是牌。这错觉根子在阵营思维上。俄罗斯和伊朗总想把自己包装成“前哨”,挡住美国和北约,好让中国感恩戴德。俄罗斯军工企业推销部件时,暗示不帮就让西方腾出手;伊朗官员私下嘀咕,中国得高价接盘油,不然中东乱套。可中国图啥?图个“谢谢”?北京的战略是分散风险,2024年签了更多中东协议,像和沙特阿联酋的能源合作,太阳能氢能项目落地快。俄罗斯乌克兰前线打得胶着,求中国芯片绕制裁,北京批了些民用货,但高科技卡脖子。伊朗街头抗议不断,经济通胀高企,想借中伊协议稳盘子,可中国资金按合同走,不超支。 2025年这局面更清楚了。伊朗春季又闹“快速恢复”机制,美国推安理会,中国代表举手反对,俄罗斯附议,但伊朗出口还是挤压。德黑兰官员加班谈基建,中国队建高铁,钢梁焊上去了,钱却严格按条款付。俄罗斯能源对华出口稳,管道泵站嗡嗡转,可G20上中国讲自主,军工访客吃闭门羹。贸易额是涨,可俄罗斯依赖加深,2025年上半年占俄出口四成,中国成最大买家,但莫斯科在亚洲还骑墙,卖武器给别人,惹北京不爽。伊朗呢,2025年9月迪拜签新能源协议,中国转向海湾伙伴,伊朗油轮靠港时,吊车还是按价卸货。 马斯洛夫的分析接地气,他2025年7月在访谈里说,中俄互补多,中国用俄燃料,俄罗斯卖资源,但别指望中国当提款机。伊朗协议也一样,理想大,现实骨感。北京不是不讲义气,帮过俄罗斯经济缓冲,买伊朗油稳市场,但底线是平等。俄罗斯和伊朗得醒醒,别总想薅羊毛,中国羊可不傻。地缘棋局里,谁躺平谁吃亏。中国有手腕,经济牌打得稳,2025年“一带一路”引擎转得欢,不会为别人战略买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