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酱鸭出锅咯!”1993年,小东门红星熟食店的胖师傅一嗓子能飘到弄堂口。 那会儿3块5一只鸭,排队的人把自行车停成迷宫,谁要是插队,后面老太太直接拿葱敲他头。 2024年,同一块招牌换成绿色霓虹,卖29块9的锁鲜鸭脖。 扫码付款的“滴”一声,盖过了当年煤球炉的噼啪。 东门餐厅的小馄饨曾用搪瓷碗端上来,汤里漂着猪油星,一口下去,放学路上的冷风瞬间熄火。 现在旧址围着施工挡板,上面喷着“未来高端综合体”,像给老墙贴了一张面膜。 黄浦区旧改办公告说,这一片2025年全部交地。 数据很冷静:老城厢30年消失近600家小吃,存活率不到5%。 有人连夜赶来拍最后一张门头,手机却先弹出“绝味鸭脖新品券”。 他愣了半秒,还是点下领取——毕竟,肚子比记忆诚实。 城市更新没错,租金翻十倍,老灶台扛不过财务报表。 只是当烟火气被抽油烟机统一过滤,我们换回的24小时空调,也吹不干突然的怀旧。 今晚,如果你路过小东门,还能闻到一丝酱油混木屑的味道。 别怀疑,那是90年代在拆下的门板里喘气。 等它彻底散了,我们大概会明白:所谓城市记忆,其实就是一群人肯为一口味道排队的傻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