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9年,开国上将陈明仁递交辞呈,打算回长沙休养。消息传到毛主席那里,主席拍案大怒:“岂有此理,要走可以,但他必须答应三个条件! 陈明仁1903年4月7日出生在湖南省醴陵县一个普通农户家庭,从小在私塾念书,后来进长沙兑泽中学,毕业后回乡当小学老师。1924年他南下广州,先进军政部讲武学校,不久转入黄埔军校第一期,接受严格军事训练。那时候黄埔军校刚办,蒋介石亲自抓教学,陈明仁表现突出,很快就脱颖而出。1925年东征讨伐陈炯明叛军时,他当敢死队队长,在惠州战役带头冲上城墙,击溃敌军,得到蒋介石赏识,升为中校营长。此后他参加北伐战争,从团长干到旅长,再到中将师长,一路在国民党军队里爬升。 抗日战争打响后,陈明仁升任第七十一军副军长,后来当军长,带部队参加武汉会战和三次长沙会战,对日军组织防御,多次挡住进攻。国民党内部的腐败和派系斗争越来越严重,让他看到不少问题。1946年内战爆发,他指挥四平战役,率部与东北民主联军对峙,守住阵地。那场仗打得激烈,国民党方面付出大代价,但也暴露更多内部矛盾。陈明仁对国民党体制失望加深,开始思考出路。 1949年国共内战接近尾声,陈明仁当时是国民党第一兵团司令,驻守长沙。8月4日,他和程潜一起率领七万七千人宣布起义,部队改编加入共产党方面。这次起义直接推动湖南和平解放,避免更大破坏。新中国成立后,陈明仁没被闲置,担任湖南省军区副司令员、第四野战军第二十一兵团司令员、第五十五军军长,还兼湖南省临时政府主席和中南军政委员会委员。他适应新环境,工作上卖力,帮着稳住地方局势。 1955年9月27日,新中国第一次授衔,陈明仁获上将军衔,这在起义将领中算高待遇,显示对他们的认可。他继续在湖南干活,参与剿匪行动,指挥部队清剿残余武装,同时推动农业生产和基础设施建设。多年打仗积累的伤病开始发作,肺病、心脏病、风湿病轮番上阵,身体一天不如一天。晚年这些毛病越来越重,医生反复叮嘱他注意休息,这让他动了辞职念头。 1969年陈明仁66岁,健康状况每况愈下,肺病和心脏病反复发作,影响正常工作。他写辞呈请求辞去所有职务,回长沙当普通人,甚至表示不要行政五级待遇。这份辞呈通过渠道送到北京,毛主席看到后表示愤怒,提出三个条件才允许辞职。陈明仁从国民党起义过来,身份不一般,他的举动可能牵动其他起义将领的心思。新中国成立才20年,内部需要稳固,这种时候辞职得慎重处理。 毛主席的第一个条件是长沙地方政府给陈明仁拨一处房子,配备警卫员、司机和专车,保证生活上不出问题。这条主要是考虑到他年纪大,身体弱,需要人照顾,避免养老时遇麻烦。第二个条件是中央文件要及时送到他住处,重要会议还得邀请他参加,别让他完全脱离组织。这保持了他的政治联系,让他知道国家大事,不觉得被甩一边。第三个条件是行政五级待遇不能少,不准他自己放弃。这不光是经济保障,更是认可他的贡献,给其他起义将领一个信号,新中国重视他们。 这些条件表面上看是要求,其实透着对陈明仁的关照。他起义时豁出去帮新中国,现在年纪大了想退,毛主席不让彻底退干净,怕影响大局。起义将领这个群体在新中国初期很重要,得安抚好,避免有人觉得被冷落。毛主席处理这事儿,既顾个人实际情况,又稳住整体局面,体现出对老将领的重视。陈明仁的辞呈本想简单养老,但高层这么一搅合,变成牵涉更广的事。 陈明仁同意三个条件后,搬进长沙麻园岭的花园楼房,那地方是地方政府安排的,二层小楼,环境安静,离湘江不远。警卫员和司机到位,专车也配好,他生活上没啥不便。不再上班后,军区人员常来探访,送中央文件,让他翻看国家政策和动态。有时候重要会议通知他去参加,保持跟组织的联系。医疗方面也有人管,定期检查身体。 1972年陈明仁查出患癌,病情慢慢恶化,转到北京医院治疗。1974年5月21日,他在北京医院去世,享年71岁。遗体运回长沙,骨灰安放在岳麓山,跟第一任妻子谢芳如合葬。墓碑上刻着开国上将称号,简单却有分量。他的经历从黄埔到起义,再到晚年辞职,反映出那个时代将领的抉择和贡献。 陈明仁一辈子在军界打转,从国民党到共产党,中间不少坎坷,但起义那步走对了,帮新中国省下不少事儿。毛主席的三个条件不光是为他个人着想,还稳住了起义将领的心。新中国对这些人宽容,授衔时给高位,退休时也管到底,这在历史上少见。陈明仁的例子说明,忠诚和贡献换来尊重,但也得顾大局,不能一退了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