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恐龙真能“复活”?“恐龙院士”徐星:未来真有可能,至少我不会惊讶

徐星院士在中国恐龙国际研讨会上作主旨演讲。(图:上海科技馆)

恐龙灭绝了吗?许多人可能会不假思索地给出答案:大约6600万年前,一次小行星撞击地球事件导致恐龙灭绝。但越来越多科学证据表明,恐龙并没有全部灭绝,它的一个谱系经过漫长演化,成为鸟类。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仍与恐龙共存。而这一重要发现正出自中国科学家。

昨天(10月28日),20余位全球顶尖古生物学家、自然历史博物馆馆长及科学教育专家齐聚上海,在“中国恐龙:从科研探索到科学教育”国际研讨会上分享他们对恐龙研究过去与未来的思考。

未来恐龙会否“复活”?世界上发现并命名恐龙最多的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徐星表示,利用现代生物技术,未来有可能“制造”出活着的恐龙。“100年后或者200年后,如果看到类似霸王龙的生物生活在地球上,我是不会感到惊讶的。”

中国是恐龙研究的天堂

徐星介绍,中国的恐龙研究已有百余年历史,从第一代学者杨钟健院士,到去年刚刚去世的“中国恐龙先生”董枝明,再到年轻一代科学家,经过几代人的积累,中国已成为世界恐龙研究中心之一。

“从物种发现的角度看,中国已经成为了世界第一。”不仅如此,徐星告诉记者,在恐龙化石研究领域,尤其是关于鸟类起源的研究,中国是世界上最主要的贡献者。“中国是恐龙研究的天堂。”比利时皇家自然科学院院士帕斯卡·迦得弗利兹毫不讳言。他说,从1995年第一次来中国参加恐龙研究会议算起,30年间他来过中国不下50次,目前正与中国学者合作在吉林地区挖掘恐龙化石,“一批中国古生物学家已跻身全球顶尖学者”。

就在3天前,季强、徐星、周忠和三位古生物学家凭借“发现鸟类起源于恐龙的化石证据”获颁2025年未来科学大奖“生命科学奖”。中国科学院院士周忠和在昨天的研讨会上表示,对于古生物学家来说,能获得未来科学大奖是“一次意料之外的认可”。从名字上来看,未来科学大奖关乎未来,而古生物学研究的往往是历史。

“龙吟九州·中国恐龙大展”在上海自然博物馆推出(新华社/发)

今年,上海科技馆联合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等单位在沪推出“中国恐龙大展”。展览首次汇集了国内12家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展出118件代表性标本,涵盖42件模式标本与约80件国家一级保护化石。截至昨天,该展览累计接待观众近40万人。

“制造”恐龙并非不可能

未来人类有没有可能“复活”恐龙?徐星认为,这件事虽然难度很大,但“并非完全没有可能”。

他说,在复原恐龙方面,科学家已取得较大进展:从早期只能相对准确地复原恐龙形状,到如今可以科学精准地复原恐龙外表、甚至体表羽毛的颜色——“这不是仅凭想象,而是有坚实的科学依据,也得益于研究方法的进步。”

在此基础上,“复活”恐龙则更具挑战性。徐星表示,电影《侏罗纪公园》里描述的“用DNA复活恐龙”的思路现在看来走不通。因为古DNA只能在有限的地质时间内保存,而恐龙是非常古老的生物,它们的化石中并没有保存DNA。也有学者尝试通过古蛋白来获取复活恐龙所需的数据,但从数据量和完整性来看,也是非常困难的。

“中国恐龙:从科研探索到科学教育”国际研讨会现场

但科学家并未就此放弃,越来越多学者尝试采用合成生物学、基因编辑、发育生物学等新技术来“复活”恐龙。徐星相信,借助现代生物技术,未来完全有可能“制造”出活着的恐龙。“也许它们与远古时代的恐龙有所不同,但在外形甚至在行为上,可能非常相似。”

恐龙研究的下一个十年

“无论过去、今天还是未来,生命演化的规律是一致的。”在周忠和看来,科学发展到现在,或许更需要从过去寻找智慧,面对当下和未来。徐星则说,认知过去对于理解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演化意义非凡,能帮助人类应对日益棘手的环境和生态危机。

谈及未来的恐龙研究,徐星认为更多要整合各类恐龙化石数据,这些数据来自各种新的成像技术、化学方法,甚至人工智能,由此分析恐龙演化的规律,研究中生代地球的生态系统。现在,一些年轻学者开始用AI赋能恐龙研究,但尚处于起步阶段。“我想,未来新一代的学者,有希望成为恐龙研究新方法、新技术,甚至是新理论的引领者。”徐星说。

周忠和表示,古生物学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学科能够延续至今并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原因之一就在于它不断有新的发现,而新技术的发展将会加速古生物学的“出新”。“今天我们或许看不出某块化石的科学价值,但随着新技术的出现,未来可能会从中读取到更多信息——比如分子结构、微观形态,甚至氧化物或蛋白残留的化学信号等。”

展望未来十年古生物学,周忠和认为突破将不仅来自新的化石发现,更取决于如何把生命科学与地球科学结合起来,利用新的分析技术和数据方法,更深入地理解地球生命的演化过程,“关键是持续的探索与坚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