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拿破仑棺材为啥越变越厚?从荒岛病逝到荣军院安葬,每层都有大讲究! 1821年

拿破仑棺材为啥越变越厚?从荒岛病逝到荣军院安葬,每层都有大讲究! 1821年5月5日的圣赫勒拿岛,51岁的拿破仑躺在床上。呼吸越来越弱。 这位曾经横扫欧洲的“科西嘉巨人”,此刻是被软禁了6年的囚徒。1815年滑铁卢战役他输得很惨,之后第二次退位。接着就被流放到这座远离欧洲大陆的小岛上。 弥留之际,拿破仑望着窗外的大海。断断续续念着“法国”“军队”“约瑟芬”。侍从记下了他最后的遗言。他说,“我愿我的遗体安葬在塞纳河畔,在我热爱的法国人民中间。” 下午5点49分,拿破仑停止了呼吸。当时医生说他死于“胃腺癌”。后来经过分析是“砷中毒”。但不管真相怎样,一代枭雄还是落幕了。而他的“棺材故事”,也从这时候开始了。 圣赫勒拿岛是热带海洋气候。遗体很容易烂。 英国人担心遗体保存不好,惹起法国人的怒火,还得提防有人偷偷盗走遗体。 综合这些考虑,最后确定了三层棺木方案。 最内层是0.8毫米厚的锡棺。锡的密封性好,能最大限度隔绝空气,减缓遗体氧化。 中间层是5毫米厚的铅棺。铅的密度高,重量大,搬运起来难,能降低被盗风险。 最外层是12厘米厚的防潮橡木棺。 三层棺木叠在一起,总厚度有17.8厘米。拿破仑的遗体被严严实实地包在里面。 下葬时,墓顶还压了一块1.5吨重的花岗岩,用来加固墓体。 当时的墓地选在圣赫勒拿岛的托贝特山。看着简单却很肃穆。没人能想到,19年后,这具被层层包裹的遗体,会跨越大洋回到法国。 1830年法国七月革命后,路易·菲利普王朝上台。为了凝聚民心开始计划把拿破仑的遗体迎回法国。 经过和英国多次谈判,1840年7月,法国派出“贝勒罗丰”号军舰。由王子儒安维尔亲王带队,去圣赫勒拿岛接拿破仑的遗体。 为了确保遗体在长途航行中不受损,法国重新做了新的外层棺木。用上等橡木做棺身。 并在内侧加了一层1厘米厚的紫铜薄板用浮雕刻下拿破仑一生功绩。从土伦战役崭露头角,到奥斯特里茨战役的“三皇会战”胜利,再到颁布《拿破仑法典》,每个细节都很清楚。 1840年12月15日,运载拿破仑遗体的军舰到了法国勒阿弗尔港。 棺木被抬下军舰时,80名法国水手轮流抬。不是人手不够,是棺木实在太重。而且每个人都想亲手护送拿破仑回家。 从港口到巴黎市区的路上,队伍每小时只走50米。沿途挤满了自发来迎接的民众。有人挥着法国国旗,有人哭着喊“皇帝回来了”。连以前反对拿破仑的贵族,也站在街边脱帽致敬。 最后,拿破仑的遗体被安葬在巴黎荣军院的圆顶教堂。这里是法国军队的圣地,埋着无数为国家捐躯的将士。对拿破仑来说,无疑是最适合的归宿。 这次安葬,又给棺木加了“最后一层厚度”。 荣军院的陵墓是三层设计,完全围绕“保护”和“纪念”两个核心。 最内层还是1821年的锡铅棺。那是拿破仑在圣赫勒拿岛的“最初归宿”,保留它是对历史的尊重。 中层是1840年带回法国的铜木棺,装着法国民众迎接英雄归来的感情。 最外层是一个80厘米厚、40吨重的红色斑岩石棺。这种岩石产自法国中部的奥弗涅地区,象征拿破仑打了一辈子仗的热血,。 更特别的是,石棺和中层棺木之间的空隙,没填普通砂石。而是装满了拿破仑生前打仗去过的地方的土壤。有意大利米兰的土壤,奥地利维也纳的土壤,普鲁士柏林的土壤,还有埃及开罗的土壤。 这些来自不同国家的泥土,没增加棺木的物理厚度,却让它的“精神厚度”一下子变足了。每一把土壤,都是拿破仑一生传奇的见证。 从1821年17.8厘米的三层棺,到1840年41厘米的铜木组合棺,再到最后120多厘米(锡铅棺+铜木棺+斑岩石棺)的陵墓套装,拿破仑的棺材越变越厚。 回顾拿破仑的一生,他的战绩,足够支撑起这层层厚重。 1815年滑铁卢之战前,拿破仑本就差点把欧洲攥在手里:1805年奥斯特里茨战役,他用7万人就打垮了俄奥11万大军,直接把第三次反法同盟打散,连奥匈的核心地盘都受他管;1806年耶拿战役更狠,只用6天就打崩普鲁士主力,逼得普鲁士割了一半国土,还赔了1.5亿法郎。 那时候法国已经把比利时、莱茵兰这些地方整合起来,用《民法典》统一了法律和关税。 要是滑铁卢再赢一次,就能重新把“莱茵邦联”撑起来,逼着普鲁士、奥地利签新盟约。 这样一来,欧洲就不会是后来英、法、德、奥互相牵制的样子(类似战国七雄),而是法国当绝对核心,周边小国跟着走(类似秦国一统天下) 参考资料:《拿破仑荣归史》(阿尔芒・勒鲁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