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五代同堂、自己洗衣煮饭!池州两位百岁老人的长寿人生,藏着这些生活密码

大皖新闻讯“岁月无金买,几人到百年?”健康长寿,是古往今来人们最朴素的愿望;而家中有位长寿的老人,尤其是一位已达百岁高龄的老人,则被视为一个家庭无价的福分。重阳节来临前夕,大皖新闻记者走进池州市贵池区乌沙镇,探访了两位当地远近闻名的“传家宝”——今年已102岁高龄的陆桂花和100岁高龄的沈花荣老人,感受世纪老人们平淡中见真淳的日常。

陆桂花:自己洗澡洗衣爱看球类节目

“找陆奶奶啊,她家在那边。”在池州市贵池区乌沙镇联庄村,记者未抵达陆桂花家尚在问路时,便从其他村民口中听到了对她的称赞,“老人家身体硬朗着呢,每餐还能吃下一碗饭。”

记者来到陆桂花老人如今居住的二儿子桂青和家时,陆桂花正与儿子桂青和在餐桌前享用午餐。老人虽已百岁高龄,但精神矍铄。见到记者来访,她微笑着示意,眼神清明而温和。

餐桌上,是寻常人家都能见到的四菜一锅,陆桂花一边吃菜,一边扒着碗中的米糊。据老人儿子桂青和介绍,老人胃口不错,虽然牙齿都掉光了,但他每天做的一些软的菜饭、面汤,老人都能吃得下,一餐可以吃一小碗饭。“饺子、面条、软饭都吃得香,就是有点高血压,偶尔会头晕。”桂青和告诉记者。

据介绍,陆桂花老人出生于1924年2月23日,出生地在如今的贵池区秋江街道驻驾村。桂青和的父亲,也就是陆桂花的丈夫,曾是新四军战士。退伍归来后,陆桂花与他携手组建家庭,共同养育了三个儿子。1957年出生的桂青和在家中排行老二,如今老母亲的衣食住行都由他一人悉心照料。

“父亲六十多岁时就离开了我们,那时候日子苦,父母靠着做农活把我们兄弟三人拉扯大。”桂青和回忆道,为了改善生活,他和妻子曾外出打工,用积蓄建起了现在这栋宽敞明亮的楼房,让老母亲安享晚年。

走进陆桂花的家,最引人注目的便是客厅墙上那张五代同堂的全家福。照片里,几十口人簇拥着精神奕奕的陆桂花,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灿烂、幸福的笑容。“这是2022年老人100岁寿辰时,我们全家聚在一起拍的,”桂青和指着照片介绍时,语气中满是欣慰,“全家48口人,拍这张照片的时候,第五代里最小的孩子也都三、四岁了。”

陆桂花老人的房间整洁朴素,最显眼的是桌上一台老式液晶电视。“这是她最亲密的‘伙伴’。”桂青和笑着介绍说,母亲晚上自己洗漱后,最喜欢靠在椅子上看电视,“她特别爱看球类比赛,谁输谁赢都清清楚楚。”更让记者惊叹的是,据介绍,老人至今仍坚持自己洗澡洗衣服,生活基本上都可以自理。

沈花荣:偶尔在门口散散步自己可以煮饭

在距离联庄村不到五公里的贵池区乌沙镇莲花村,另一位百岁老人沈花荣的生活,同样诠释着平淡中的福气。

1925年8月29日出生的沈花荣,今年正好100岁,如今她和儿子何保养生活在一起,母子二人比邻而居,住在相连的堂屋里。老人的居所窗明几净,一张床、一张竹榻便是她休憩之所,房间中间还摆放着电饭煲,沈花荣可以用来自己煮饭。

虽然腿脚已不太灵便,但沈花荣老人的思维却十分清晰。采访中,老人自然地拉住记者的手,如数家珍般地念叨起日常:孩子们什么时候出生的,孙子在哪工作,女儿什么时候来看望过自己……“她现在就是耳朵不太好,眼睛看着没以前那么真切,但吃饭也都能吃得下。”何保养介绍说,家里人不敢让她下地走,怕摔着。“有时候我不在家,旁边我嫂嫂就会把菜做好送给她吃,她自己偶尔也会煮饭。”

何保养介绍,母亲没读过书,和父亲靠做农活养育孩子们。即便如此,父母却对教育十分看重,他们深知知识的重要性,希望孩子们能通过读书改变命运。何保养高中毕业后,于1972年参军,1976年退伍回乡,之后他凭借着扎实的知识基础,考上了教师。“当年我的父母坚持要我至少上完高中,正是有了这个基础,我后来才能考上教师,一辈子从事教育工作。”何保养感慨地说。这份对知识的尊重,也已在这个家族中生根发芽,延续到下一代。

问及老寿星长寿的奥秘,何保养替母亲解释道,可能与长寿基因有关。“她一生几乎没生过大病,从未住过院,身体一直都很硬朗。我的伯母也正是104岁高龄才离世,家族里好像有这种长寿的传统。”

记者探访时,沈花荣的两位孙子正巧从上海回来看望父亲和奶奶。“我们平时工作忙,不能常回来,但就在家里装了监控。”大孙子何锦辉表示,通过监控,他们可以随时了解奶奶的生活情况,哪怕不能时刻陪伴在身边,也能给予一份安心与守护。

据相关部门统计,池州市目前有百岁老人56位。这些老人的长寿,既得益于自身良好的心态和规律的作息,更离不开和谐的家庭氛围和日益完善的养老服务体系。“我们会定期上门为当地老人提供健康体检、生活照料等服务。”贵池区乌沙镇工作人员介绍,当地正在构建多元化的养老保障网络,让老人们真正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乐。

董文芊大皖新闻记者朱春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