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山西省开展数据知识产权试点以来,推进产权登记,激活要素价值——为创新主体注入创新动力

云冈石窟第13窟石窟本体三维模型数据集,构建了“数据留存—知识产权管理—活化利用”的文物全生命周期保护体系,实现从“被动修复”到“主动存续”的跨越;国网山西电力“以电折煤”测算分析数据集,实现了对重点煤炭生产企业的监测分析和煤产量预测,为政府科学制定能源政策提供了数据支撑;煤矿综采系统标准化管控数值型数据集,通过标准化处理规范了杂乱缺失的原始数据,完整、准确地表征了煤炭开采过程的综采装备运行工况……

数据是发展数字经济的核心与基础。2023年12月,我省被列为第二批数据知识产权试点。试点工作开展以来,我省探索建立数据知识产权审查登记制度,高效开展数据知识产权登记确权,推动数据知识产权保护运用,促进数据要素流通使用,激活数据要素价值,服务山西数字经济发展。省市场监管局(知识产权局)全面稳妥推进数据知识产权制度构建、存证登记、流通交易、权益保护和价值实现,推动一批创新程度高、经济社会效益好、复制推广意义强的数据知识产权完成登记。截至目前,全省数据知识产权已颁发登记证书80张。

推动文化遗产保护

范式转型

“这些三维模型数据集的用处可大了!考古研究、文物监测、保护修复、文物展陈,都离不开数字的力量。”10月24日,云冈研究院综合部赵瑞春感慨道,数字化技术为云冈石窟保护、修复乃至重建提供了强大支撑和更多可能性。

走进云冈石窟,三维激光扫描、近景摄影测量等工作场景随处可见,云冈石窟的每一处细节都正在以数据的形式存入库中。云冈石窟第13窟主像为交脚弥勒菩萨,造像高达13.5米,主窟加上37个附属洞窟,共有各类造像近3000个。2015年,云冈研究院与武汉大学合作,依托三维重建技术攻克了石窟复杂结构建模的难题。其中,在对云冈第13窟进行整窟数字化的过程中,团队克服算力与算法考验,充分运用全站仪、大型扫描仪、数码相机等各种设备,采集了28.34万张高清影像,构建了误差小于0.1毫米的三维模型,首次实现了主佛衣纹、力士托举臂等砂岩雕刻的毫米级还原,最终得到精度优于0.5毫米、数据量达500GB的超高精度整窟三维模型。

结合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和近景摄影测量技术实现对云冈石窟本体的数据采集,形成包括二维照片、三维模型、几何信息数据与纹理信息数据的石窟文物数据要素汇聚。形成的云冈石窟第13窟石窟本体高精度三维模型数据集可用于文物数字资源资产存档管理、考古研究、助力文物监测、保护修复、文物展示展陈、文旅发展等场景。此外,在高精度模型的基础上通过轻量化技术生成的轻量化模型更方便大众浏览,可实现异地参观与教学等,从而更好实现文物价值的传播与延续。

2024年,以云冈研究院为登记主体的“云冈石窟第13窟石窟本体三维模型数据集”在省数据知识产权登记平台完成数据登记,获得我省首张“数据知识产权登记证书”。数据知识产权的出现不仅有利于构建“数据留存—知识产权管理—活化利用”的文物全生命周期保护体系,实现文物从“被动修复”到“主动存续”,更有利于推动文化遗产保护范式转型,让千年石刻在数字时代焕发新生。

为科学制定能源政策

提供支撑

“聚焦煤炭产能监管难度大等实际问题,我们实地调研吕梁多家煤炭生产企业,对企业用电量数据、历史产量数据、企业产能数据进行聚类和回归分析,得到全省各煤炭生产企业的吨煤耗电因子,根据月度用电量完成对企业、行业煤炭产量数据的评估测算,有效支撑相关部门对产能的常态监管及生产故障的研判。”国网山西电力项目经理杜锋介绍。

国网山西电力以吕梁市为试点,与吕梁市政府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共同开展煤炭产量监测分析,探索能源计划管理。双方依托山西能源大数据中心,经过实地调研和多次研讨,使用电力数据创新开发出“以电折煤”煤炭产量监测模型。该模型汇集了251家煤炭企业的产量、能耗、用电等数据,构建以能定产预警、电量煤量趋势预警等6大监测分析场景,通过可视化方式,实现煤炭企业产量监测、能耗强度预警、洗煤企业规模测算3类功能。

“‘以电折煤’形成以电折煤测算分析数据集,实现对企业、行业煤炭产量值的常态评估,可及时定位煤炭产量异常企业及生产波动企业,为煤炭保供工作提供了科学的量化指标。”杜锋说,该数据知识产权及相关成果实现了对重点煤炭生产企业的监测分析和煤产量预测,有效助力降低政府煤炭生产监督成本,提高了监管流程效率,为政府科学制定能源政策提供了数据支撑。2024年全省煤炭测算产量与报送产量偏差幅度小于5%,为政府能源主管部门提供监测分析报告百余份,助力各级政府及时定位异常生产企业50余家,节省相关人力成本超200万元。

实现煤矿采煤数据

标准化与应用

“我们根据综采生产工艺特点,采用专业的数据标准化处理规则,将综采系统原始数据转换成完备可用的综采系统标准化数值型数据集,形成可直接用于现场数据存备和综采业务管控的高质量数据集,实现煤矿采煤过程数据全面标准化与直接应用。”太原理工大学矿业工程学院副院长付翔介绍,目前煤矿采煤工作面虽然已初步建成智能综采系统,但系统装备安装的几千个传感器和电控装置的数据点位,难免出现损坏或通信错误,导致数据错误杂乱,采煤过程数据存储质量低,综采业务管控难以准确实施。

煤矿综采系统标准化管控数值型数据集是由山西潞安环保能源开发股份有限公司与太原理工大学共同登记的。该数据集通过标准化处理规范了杂乱缺失的原始数据,完整、准确地表征了煤炭开采过程的综采装备运行工况。其主要应用场景包括:在历史数据存备与问题追溯方面,通过标准化保存综采数据,现场工作人员可随时调用查看历史运行工况,快速判断并追溯生产问题,优化生产管理;在智能管控平台数据接入方面,数据集直接接入煤矿综采系统管控平台,通过多样化可视化呈现采煤生产过程,管控人员能够基于直观数据分析,制定准确高效的生产决策;在AI模型开发数据支持方面,为数据挖掘和AI算法模型提供规范、完备的数据样本,助力发现生产控制规律,推动智能采煤技术的进一步创新。

“该标准化数据集全面解决了煤矿综采过程中原始数据不规范、不完整的问题,不仅提高了数据存储与调用效率,还为煤矿智能化管控和AI算法开发提供了关键支撑。这一成果在煤炭工业中具有广泛应用前景,能够助力实现采煤过程智能化、高效化与安全化,为我国煤矿行业的数字化转型和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付翔表示。

山西日报记者孟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