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的李女士最近干了件让全网直呼“赚麻了”的事——她支付5000元定金预订了小米YU7电动汽车,结果因为对车辆外观设计不满意,在7天犹豫期内果断退单。本以为这事儿就这么结束了,没想到10月28日,她突然收到小米寄来的9只限量版不锈钢直饮杯,每只杯子在二手市场都被炒到200元,9只加起来价值近2000元!这波操作直接让网友炸锅:“退个定金还能白赚一套‘理财产品’,小米这波用户关怀简直教科书级别!” 从“退单”到“惊喜”:一场双向奔赴的温暖 李女士的遭遇看似偶然,实则藏着小米汽车对用户心理的精准拿捏。根据小米的订购协议,7天内未锁单可全额退定金,这原本是行业常规操作。但小米没止步于此——他们发现,像李女士这样因外观、配置等主观原因退单的用户,往往对品牌仍有好感,只是暂时没找到“对眼”的产品。于是,小米选择用一套高颜值、高实用性的直饮杯,把“遗憾退单”变成“情感升温”。 这批直饮杯可不是随便凑数的“安慰奖”。它们采用食品级304不锈钢材质,350ml容量刚好塞进车载杯架,叠放设计方便收纳,连配色都和YU7车身的9种经典色完全一致。更绝的是,这杯子在小米商城上架时,29.9元两只的价格被秒抢光,二手市场溢价近7倍,妥妥的“网红爆款”。李女士收到后直呼:“杯子质量超好,虽然不买车了,但小米这波操作让我路转粉!” 用户关怀不是“小恩小惠”,而是品牌温度的试金石 小米的这波操作,看似“赔本赚吆喝”,实则打了一手好算盘。在新能源汽车赛道卷到飞起的今天,用户早就不是“一次性买卖”的对象。从锁单到交付,动辄3个月甚至半年的等待期,足够消磨掉消费者的耐心。更别提之前杭州俞女士的遭遇——销售口头承诺“年底提车”,结果系统显示要等50多周,气得她差点退单。虽然小米后来用“锁单等待关怀活动”补送了车模和直饮杯,但这种“事后补救”总不如“事前温暖”来得打动人。 反观李女士的案例,小米在用户主动退单时依然主动示好,相当于用一套杯子传递了一个信号:“我们珍惜每一个接触过小米的用户,哪怕你这次没买,未来也可能成为我们的车主。”这种“不计较得失”的态度,恰恰是当下最稀缺的品牌温度。就像网友说的:“退定金送杯子,看似亏了5000块,但赚了一个潜在客户的口碑,这买卖太划算了!” 从“流量”到“留量”:用户运营的终极密码 小米的“直饮杯事件”之所以能引爆全网,本质上是因为它戳中了消费者的情感需求。在物质过剩的时代,大家缺的不是产品,而是“被重视”的感觉。当其他品牌还在用“降价促销”“送保养”这些老套路时,小米用一套精心设计的杯子,让用户感受到“被记住”的幸福——原来退单不是结束,而是另一种开始。 这种“润物细无声”的用户运营,正在成为小米的核心竞争力。数据显示,小米YU7开启预售18小时就锁单24万台,但产能爬坡需要时间,大量用户面临漫长等待。小米没有选择“冷处理”,而是用车模、直饮杯这些“小惊喜”不断刷存在感,让用户在等待中依然能感受到品牌的温度。这种“不把用户当数据,而是当朋友”的思维,或许才是小米能从手机圈杀进汽车圈,还能活得滋润的关键。 写在最后:你愿意为这样的品牌“多等一会儿”吗? 李女士的故事,让我想起一句话:“最好的营销,不是卖产品,而是卖信任。”小米用一套直饮杯,把“退单用户”变成了“品牌传播者”,这波操作堪称教科书级别。但更值得思考的是:在未来的消费市场,我们究竟会为“性价比”买单,还是为“情感价值”买单? 如果你是李女士,收到杯子后会重新考虑小米汽车吗?如果你是其他品牌,会从中学到什么?欢迎在评论区聊聊你的看法——毕竟,在这个“用户为王”的时代,每一个点赞、每一条评论,都可能成为改变行业规则的力量。 来源:头条热搜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