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积电前副总裁黄汉森在采访中表示:任何技术领域,只要每当中国团队进入时,其他企业都没得玩了,要么选择退出,要么发展其他业务。 就拿半导体行业里的芯片封装测试来说,早年间这活儿全被中国台湾的日月光、美国的安靠两家公司攥在手里,他们说技术标准是什么就是什么,收的加工费高得吓人,其他企业想插脚根本没门。 后来中国的长电科技顶了上来,一开始没人当回事,没想到他们闷头钻研,不光搞懂了复杂的Chiplet拼接技术,还能做4纳米的高端封装,建在江阴的“灯塔工厂”全靠AI管生产,把原本72小时的封装周期压缩到18小时,成本一下降了22%。 现在长电科技在全球市场占了近13%的份额,排到了第三,客户里既有苹果、英伟达这样的国际巨头,也有华为、小米这些国内厂商。 日月光和安靠没办法,只能把重心缩到更小众的高端领域,普通的封装业务几乎全被长电科技抢了去,以前随便定价的日子早就没了。 新能源汽车领域更不用提,以前说起电动车,大家先想到的是特斯拉,还有德国、日本那些老牌车企,觉得中国造不出好电动车。可比亚迪一发力,情况彻底变了。 比亚迪不光在国内卖得火,还卖到了全球110多个国家,2024年海外就卖了41万辆,今年一季度更翻了一倍多。 就说欧洲,4月份的时候,比亚迪在英国、法国、德国这些国家的销量全超过了特斯拉,在英国卖的数量差不多是特斯拉的五倍。 那些老牌车企急得团团转,要么赶紧把生产线改成造电动车,要么只能守着高端市场不敢下来,普通老百姓想买电动车,首先看的都是比亚迪。 特斯拉为了抢市场,好几次降价,可还是拼不过比亚迪的性价比,只能把一些中低端车型的业务慢慢收缩,转头去搞自动驾驶这些别的技术。 通信技术这块儿也一样,以前全球通信设备市场是爱立信、诺基亚的天下,他们垄断着3G、4G技术,收的专利费高得吓人,一部手机的专利成本里有不少都被他们赚走了。 中国的华为、中兴进来后,不光把5G技术做到了全球领先,还搞出了5G-A,今年全球就有50多张5G-A网络要商用,覆盖300多个城市。 华为做的设备不光技术硬,价格还公道,很多国家建基站都选华为,爱立信和诺基亚的市场份额一路下滑,只能去一些小国家抢生意,或者把精力转到物联网这些新业务上,再也不敢跟中国团队硬碰硬。 就连以前不起眼的光伏产业,中国团队一进来也彻底改写了格局。早年间光伏板的核心技术被德国、日本企业握着,一块光伏板卖好几千,普通人根本用不起,想装太阳能发电就是奢望。 中国企业吃透技术后,硬生生把成本降了九成多,现在一块光伏板几百块就能买到,全球70%以上的光伏产品都是中国造。 德国那些老牌光伏企业要么倒闭,要么转去做光伏电站的设计维护,再也不敢碰光伏板生产这块儿,毕竟再怎么做也拼不过中国的价格和产量。 还有些年轻团队搞的科创小产品也一样厉害。机器人身上的“眼睛”——三维传感器,以前全靠进口,被国外企业垄断,一个传感器卖好几千,国内机器人厂只能被动挨宰。 南京理工大学的团队搞出了全球最小的微米级传感器,体积只有12厘米长、1.8厘米宽,还没巴掌大的一半,精度却能达到微米级,现在国内机器人厂都用他们的产品,国外品牌要么降价一半以上,要么只能灰溜溜退出中国市场。 广西师范大学的团队做的智能穿越机,不光能飞158公里的时速,还能用来地理测绘、应急巡检,拿了60多项专利,早就批量卖到海外去了,以前做这类产品的国外小公司,要么被收购,要么干脆关门大吉。 中国团队能这么厉害,不是靠运气,首先是肯下笨功夫,不管是长电科技的芯片封装,还是比亚迪的电池技术,都是砸钱砸时间慢慢磨出来的。 长电科技在全球建了12个生产基地,华为每年花几百亿搞研发,这种投入国外企业很少能比。 再就是人多力量大,中国的工程师和技术工人多,既能搞高端研发,又能把产品造得又好又便宜,比如长电科技的海外营收占了近80%,就是因为性价比高,国外客户离不开。 还有就是懂市场,知道老百姓和企业需要什么,比如浙江大学的团队做的视障辅具,解决了断网的隐患,郑州大学的团队做的水利安全设备,能预警堤坝溃坝,这些产品一出来就受欢迎,国外企业做的产品要么不接地气,要么价格太高,自然拼不过。 爱立信、诺基亚在通信领域退到小市场,特斯拉收缩中低端电动车业务,德国光伏企业放弃生产,这些都是活生生的例子。 中国团队不管进哪个技术领域,都能靠着技术硬、成本低、懂市场的优势站稳脚跟,国外企业要么被挤走,要么只能换赛道,根本没法正面抗衡,这就是黄汉森说的“没得玩”的真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