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比“缺芯”还严重?90%市场被美日垄断,我们想买贵得离谱,想造却发现压根没门!而

比“缺芯”还严重?90%市场被美日垄断,我们想买贵得离谱,想造却发现压根没门!而且这事不光是买不买得起的问题,而是你想自己搞一套,连“从哪开始”都找不到头绪。 这说的可不是什么冷门玩意儿,正是高端精密加工仪器——比芯片藏得更深、卡得更死的工业“隐形骨架”。 芯片好歹能靠中低端产品凑活撑场面,可这仪器要是断供,别说飞机发动机叶片、芯片晶圆了,就算是一副高端近视眼镜的镜片,都没法从图纸变成合格产品。 中国科学院院士那句“科研的先行官,军事的战斗力”真是说到了点子上,可现在全球市场基本被美日企业攥在手里,公开数据显示美国、日本加上德国合计垄断了80%的市场份额,要是细分到航天、半导体用的高端品类,这个比例能直接冲到90%以上,咱们不管是想买还是想造,都得看人家脸色。 先从“买得贵”的离谱程度说起。 就拿咱们天天接触的眼镜行业来讲,青少年近视防控用的离焦镜片、老年人戴的渐进多焦点镜片,前些年想造就得靠进口设备——德国、美国那4家企业把着技术大门,一台自由曲面镜片车铣复合机床卖得比奢侈品还离谱。 国内镜片厂不仅采购价高得肉疼,后续维护也得看人家脸色,就连想换个小零件都得等大半年。 更气人的是,这些进口设备压根没考虑国人用眼习惯,加工出来的镜片总有点“水土不服”,可没办法,谁让咱自己造不出来呢?有企业算过账,进口设备加工一片镜片要130秒,价格却比后来的国产设备贵3倍,就这还得抢着订,手慢了连货都没有。 再看“造不出”的憋屈劲儿。 不是咱不想搞自主研发,实在是这门技术简直是在“毫厘之间抠极限”。 就说航天领域,加工一个12毫米长的微特电机壳,精度得控制在0.01毫米以内——这相当于在40层高楼的高度上精准摆稳一枚硬币,任何一丝轻微震颤都能让零件直接报废。 要实现这精度,设备的主轴、控制系统、刀具材料都得是顶尖水平,可前些年国内连关键的主轴都得靠进口。 江苏有家叫工大金凯的企业,2016年打算搞这方面研发时,主轴得从英国买,供货期长达13个月,快刀技术更是被国外彻底封锁,连张图纸都见不着。 国外工程师当时甚至放话“中国人三年内造不出”,这话还真不是吹牛,这家企业光突破主轴国产化就熬了好几年,前三年没一分钱收入,全靠政策资金撑着才没倒下。 更头疼的是这玩意儿的“连锁卡脖子”效应。 高端精密加工仪器本身就是个实打实的“技术集合体”,里面的传感器、伺服电机、数控系统等核心部件,大多还得依赖美日企业。 就像阿斯麦的光刻机离不开中国稀土一样,咱们造精密仪器也得靠进口关键零件,可人家一旦断供,整个研发就直接卡壳。 而且就算零件都凑齐了,哪怕规格都对得上,调试磨合又是个大难题——江苏工大金凯的生产线由7台设备组成,光是设备间的协同调试就耗了一年,才把良品率提到90%以上。 这还只是眼镜行业的设备,要是换成造航空发动机叶片的五轴联动机床,涉及的热力学、材料学难题更多,没个十年八年的技术积累,根本摸不着门道。 最要命的是它对全产业链的影响。 芯片制造本身离不开光刻机,可光刻机的光学镜片、精密导轨,还得靠更高级的精密加工仪器打磨;飞机发动机叶片要承受上千度高温,表面加工精度差一微米就可能引发故障,没有专用精密机床根本造不出来。 之前国内有家做镜片的企业,想升级高端镜片产品线,可因为掏不起进口设备的钱,只能在中低端市场扎堆卷价格,一年赚的利润连半台进口机床都买不起。 后来工大金凯的设备量产后,这设备不仅把单镜片加工时间压缩到50秒以内,还直接逼着国外同类型设备价格腰斩,连日本的光学龙头企业都主动跑来求合作,国内眼镜产业这才真正松了口气。 可这样的突围案例实在太少了。 全球精密仪器市场规模每年都在涨,中国市场的需求也在扩大,可高端领域这块肥肉,还是被美日企业牢牢攥在手里。 研发这事儿太烧钱,工大金凯单是拿到的政策扶持资金就有两千多万,才勉强挺过前期的研发寒冬,大多数中小企业根本耗不起这份成本。 更关键的是技术积累上的断层——国外企业在这行摸爬滚打了几十年,专利壁垒铺得密密麻麻,咱们想绕开都没那么容易。 就像有人说的,芯片卡脖子是明晃晃的火苗,一眼能看见,这精密仪器卡脖子却更像“温水煮青蛙”,等真发现不对劲的时候,整个产业链早被捆得结结实实的了。 现在总算有越来越多企业开始扎进这个领域啃硬骨头,可从跟跑人家的技术,到能和人家并驾齐驱,还得熬上好多年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