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日本为什么能两次崛起 日本近现代史上的“两次崛起”——第一次是明治维新

日本为什么能两次崛起 日本近现代史上的“两次崛起”——第一次是明治维新后至二战前成为列强之一,第二次是战后从废墟中重建、跃升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日本的两次崛起为后发国家提供了多重启示。 1. 把外部压力转化为改革共识 1853 年“黑船来航”后,日本没有选择被动割地,而是迅速形成“尊王攘夷—开国图强”的全国共识,15 年内完成明治维新。战后 1945 年又被美国单独占领,再次把“被改造”转化为“主动改造”,用和平宪法、土地改革、财阀解体等制度重构,为高增长扫清障碍。启示:外部冲击若与内部改革派结合,可实现跨越式发展。 2. 以“产业—科技—教育”三位一体作为赶超主线 明治期通过“国家主导—民间跟进”的殖产兴业,把缫丝、造船、军工做成出口支柱;战后通产省把汽车、半导体、机床列为战略产业,同步实施“技术吸收—再创新”路线,靠企业内训与高校工程教育消化改进,形成“精益生产”“质量管理”等日本独有优势。启示:后发型国家应把有限资源优先投向可贸易部门,用“干中学”把引进技术快速内化为本土能力。 3. 把“和平红利”转化为“资本红利” 明治期通过甲午、日俄战争赔款获得黄金与殖民市场;战后则把《和平宪法》1% 以下的军费占比省出的财政资源,以及朝鲜战争、越南战争特需订单获得的美元,全部导入设备更新与基础设施建设。启示:当国际体系允许搭便车时,应最大限度把安全外包给霸权国,把稀缺资本用于生产性投资而非军备竞赛。 4. 主动融入国际社会 明治期抓住列强在东亚的均势缝隙,以修改不平等条约为条件渐次融入维也纳体系;战后则利用冷战“遏制线”前移,1951 年签署《旧金山和约》重返国际社会,最终完成从“战败国”到“西方阵营一员”的身份转换。启示:后发国家必须在霸权国愿意让渡市场、技术、制度红利的“窗口期”完成规则内化,否则易被二次边缘化。 日本的两次崛起并非“奇迹”,而是“压缩式现代化”的典型案例:把外部危机转化为内部改革,用强政府克服早期市场失灵,再用限时保护+开放竞争锻造企业自生能力,最终在国际体系提供的“和平+市场”双红利下完成身份跃迁。 反观我们,洋务运动和明治维新同时起步,既得利益集团和底层民众的愚昧,导致洋务运动和维新运动的失败,失去了第一次崛起的机会。二战后,没有跟上世界的黄金发展机会,失去了第二次崛起机会。 汤因比说:一个民族的所有苦难,都是这个民族的民众自己选择的结果。